加速AI應用 國研院啟動高效能開發平臺
全中運開幕4/19登場 4/3線上限量索票
第7屆青少年諮詢會 選出14名代表為學生發聲
公費留考簡章 六月下旬公告
北市「鮮奶週報」4/14上路 逾18萬學童受惠
衛福部表揚184名社工 林萬億獲特殊貢獻獎
北市將改善國高中學生置物櫃 預計三年六億經費
竹市托嬰中心照顧不當 勒令停業
小奇是個容易「疲勞」的孩子,上課時身體軟趴趴的,一下靠在椅背上,一下趴在桌上,有時候還會整個人「滑」下椅子,讓老師覺得他上課很不專心。體育課時跑操場,小奇的動作不大協調,跑完兩百公尺就氣喘吁吁;若是上技巧性的運動課程,例如球類活動、跳繩、踢毽子等,也因為身體總是晃來晃去,不夠穩定,動作品質不佳,連學習都受到影響。回家後,寫功課也令小奇很痛苦,明明一小時可以寫完,卻常因為身體覺得「累
看到目前市面上產品鋪天蓋地的濫用「醫學實證」四個字當作廣告詞,我真的很受不了。有些代言對白甚至出自專業人士,真是令人喟嘆。產品找人代言打廣告無可厚非,但若拿偽科學魚目混珠,受傷害的不只是消費者,在長期積非成是之下,也讓專家與民眾的溝通更加困難。科學實驗魚目混珠廣告詞濫用「醫學實證」,有很多種扭曲的解釋法。第一種是把細胞當作人體。比如某成分在實驗室中,對細胞的生存有幫助,廣告
攀爬在陡峭的岩壁上,呼嘯的狂風在我們耳邊轟轟作響,每一步都伴隨大口的喘氣聲,腳下是萬丈深淵,而頭頂上又是高聳入雲的山頭,真不知要到何時才能登頂。回想剛才走上稜線的這段路程,也是驚險萬分,走在極陡且窄小的山徑上,踩著鬆軟的沙土,右側是高大的山壁,而左側則是深谷,每時每刻都必須專注當下,才讓我們順利到達稜線。見識大自然的變化在短暫的休憩後,我們開始登頂的路程,也就是現在。此時,
小時候讀《國語日報》,我最喜歡的專欄作家是當時在臺大任教的張文亮教授。記得張教授有一個專欄利用與一個叫做「草上飛」的虛擬人物問答,深入淺出的討論各種現象的科學原理,不只讓我萌生對科學的興趣,這種問答學習的方式也影響我的思考與學習。後來才知道,這種方法叫做「蘇格拉底式提問」,是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常用的,透過有結構的提問,層層推進、反詰,協助學生思考問題。真誠會談創造傾訴時刻我
先聽聽兩個例子,都發生在國小中年級。其一:小女生這兩天回到家後,一見到媽媽就氣呼呼的抱怨,許多同學都不跟她玩,分組時也故意冷落她;連到課後安親班時,這些同學都對她指指點點,而且帶頭的還是自己的好朋友。媽媽詢問需要她和老師或那個好友的媽媽談一談嗎?小女生思考後拒絕了,因為她決定找另外幾個跟她依然要好的朋友,先商量一下可以如何解決這件事。其二:小男生這段時間不僅悶悶不樂,也感覺迷迷糊糊
國內腸病毒進入流行期,近期疫情快速上升,單週超過一萬一千人次就診,創下近十年新高。專家示警,腸病毒通常在每三四年會有一次大流行,但在新冠肺炎後就沒流行過,目前六歲以下的幼童缺乏保護力,未來得要謹慎應對。正確認識腸病毒這一則新聞,父母應該耳熟能詳,但先不用緊張、害怕。首先澄清一些觀念:什麼是腸病毒?腸病毒會拉肚子,一定會發燒?腸病毒很可怕,口腔內有「破洞」就是腸病毒?這些錯誤認知都是
「駱駝要背很多東西,隨時可能被壓垮。這次地震,我以為會被壓死。」花蓮縣秀林國小學生梵倫以「駱」字詮釋對四月三日大地震的感受。庭恩補充:「山崩揚起很多沙塵,感覺像置身沙漠。」地震對花蓮人來說司空見慣,但這場強震重創了位於震央的秀林鄉。震撼情緒數字代表狀態震後,返校第一天,秀林國小舉辦了感恩祈福活動,讓學生寫小卡片為花蓮祈福。之後,師生便投入期中考複習。表面上,校園回歸正軌,教師卻憂心
傍晚,社區公園遊戲器材區擠滿了孩子,嘻笑聲充滿大公園。忽然聽到小朋友的吵架聲,我循著聲音走向攀爬區,看見一個中年級的小朋友蹲在地上哭。我輕聲問他:「你怎麼了?」他委屈的說:「同學看我來攀爬,一個一個都走開。剛剛我一坐上翹翹板,另一邊的同學也馬上離開。我好孤單,沒有人願意跟我玩;因為我考第一名,大家嫉妒我,不想理我!」我非常同情這個孩子的處境,以師長角度關懷並簡要的告訴他如何和同學互動。孩子
近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不管是品牌連鎖店還是傳統老店,似乎不再能作為安心飲食的護身符。雖然政府與媒體已經十分努力監督,但是這些毒害事件彷彿燒不盡的野草,永遠都會從某個尚未被注意的角落竄出。像這樣子的不可預期性,對大眾產生的恐懼,恐怕就像地震一樣,只能祈禱自己不要成為受害者。然而身為芸芸眾生的一員,除了向親朋好友抒發不滿,或在網路平臺上義憤填膺之外,我們對每天的盤飧,是否具有足夠的意識,避免其
有「當機」的經驗嗎?這種被科技突如其來「沒收」現狀的感覺,真是AI都難以幫我們形容。「老師,你一提我就想到有一次好不容易文思泉湧,快要完成一篇文章,結果電腦突然當機。」「文章還好吧,我是寫論文的時候當機,真想把電腦……」「我是手機當機,害我還要跟對方解釋,不是我故意掛電話。」「現在當機的機會應該越來越少了吧?科技這麼進步了。」一個媽媽想安慰大家,只是「領情」的眼神看起來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