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了,你是否感受到孩子在這段期間養成新習慣,並且成長了呢?希望一切發展都是相對正向的。這個「暑期限定」專欄以如何規畫暑假開頭,當然要以如何幫助孩子收心結尾。那該怎麼協助孩子收心比較好呢?相信你一定已經協助孩子確認過暑假作業是否完成,通常是先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爸媽陪他確認。這的確能讓孩子對「開學」有心理準備,但還有「升級版」呵!建議你引導孩子思考:這個暑假做了哪些事,
國語日報社推動「讀報教育」至今十五年,今年有幸受邀參加讀報教育全國成果發表會,並以「數位時代的閱讀節奏」為題演講。我想,在十五分鐘的演講裡,大家專注聽,鐵定無法專注記錄;沒關係,我就把「口說」精簡成「文字」。今年三月,有兩則新聞的標題吸引我,一則是「家長育兒仰賴3C保母臺灣幼兒使用3C比率超過九成,三歲每天盯螢幕逾兩小時」,另一則為「缺乏親子遊戲時間與空間使用3C產品成長三倍」。前者是臺灣
學習社會領域,很適合走到戶外。但疫情使行動受限,於是教師讓學生以生活實際接觸的事物來設計「社會大富翁」玩具。發想遊戲挖掘地方故事首先,以生活經驗來設計遊戲圖,學生安排路線、取用真實地名、背景故事;每個景點須搭配一張「知識卡」,卡片內容可以闡述地名由來,介紹地方特產、知名歷史人物。學生都以最感興趣的主題去查找資料,十分投入。學生設定四或五位遊戲玩家,賦予不一樣的能力與
目前,全球教育界日益重視STEM,教學強調跨領域,包含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和數學(Math),學校現場也越來越重視這些跨領域的實作教學,於是提供學生許多動手實作的機會。然而,這類課程是能培養學生跨域思考和科學探究能力,或僅淪為依照步驟組裝出成品的「組裝式課程」,當中關鍵的考量是:這些活動是否真的讓孩子動腦思考,創作自己的設計,連結到
英國《先趨報》這個月刊出一份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現代父母是有史以來「對孩子最和善的父母」,高達百分之五十二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比上一代對自己更友善,也願意給孩子更多資源,然而孩子似乎沒有好好利用。應該很多人有同感吧!覺得和父母相比,自己對孩子更溫柔,不打不罵,還經常讚美。但孩子是不是過得「太散漫」了?過度焦慮影響判斷我就經常對管教子女感到困擾。今年初帶孩子
今年暑假,我的大兒子從小學畢業,就要進入國中。他剛放暑假的時候,我問他要怎麼安排這兩個月的假期,他小夥子馬上回話:「爸,這個暑假我要自己安排,你不要插手。」雖然有點不放心,但我知道我是該放手了!如果孩子一直由大人幫忙安排行程,那他以後一定不知道該怎麼自己管理時間。於是我對他說:「沒問題。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你每兩個星期要給我一份進度報告。」兩週後,我還沒向大兒子提「驗收」的事,他就主
一群朋友閒談時,一名友人偷偷「爆料」,說了一件他女兒的糗事。某天,他請女兒幫忙打電話向餐廳訂餐,方便他下班後順道去拿,帶回家當晚餐。不過,女兒抱怨餐廳電話一直打不通,友人幫餐廳緩頰,勸慰女兒或許是客人太多,所以電話總是通話中,或是生意太好忙不過來,所以暫時拿起話筒。結果「峰迴路轉」,原來是女兒用電話打餐廳電話號碼,連打到外縣市才用得著的區域號碼也按了。大家立即從「會心」升等到「開懷」一笑,
皓宇和爸爸玩象棋,因為連輸兩盤,感到沮喪,所以對爸爸說話的態度和口氣不大好。爸爸被皓宇的情緒影響,說不想下棋了。皓宇轉而要爸爸帶他去騎腳踏車,因為「早上已經說好了」;然而,爸爸或許也不高興,或許太累想休息,對浩宇說:「爸爸有些累,要去睡一下。」皓宇生氣的說:「騎腳踏車是你早上答應我的,怎麼可以反悔說話不算話!」爸爸說:「我先睡一下。等我醒了再去騎腳踏車。」皓宇生氣又難過的說:「你每次都有很多藉口,不是要睡覺,就是身體不舒服,不然就是天黑了。你都騙人,不守信用。」爸爸火氣上來,說:「你說什麼?你再說一次!」皓宇邊哭邊說:「你騙人,不守信用!」爸爸憤
小朋友愛上自然課,是因為可以做實驗。屏東縣鶴聲國小的自然課,除了有實驗,還多了藝術創作;以簡單材料進行與自然教學有關的創作,除了增進學生的觀察力,也可印證原理,作品更能美化環境,一舉數得。校園素材多觀察加印證觀察校園植物,除了讓孩子摸樹皮、撿拾葉子做標本,很少會看樹頂。班級教室在三樓,學生可以觀察小葉欖仁的樹頂,並畫下來;因而發現它的莖有很多分支,大都水平展開。這時,講解平行與垂直
我見過幾個孩子做完暑期計畫後,就心滿意足了,好像計畫表是燈神,會自動完成主人的期望。規畫只是行動方案,不代表產出,所以「按時程確實執行計畫」是整個暑期計畫的關鍵,因為「計畫」只是手段,讓孩子藉完成暑假計畫,學會什麼或養成某種習慣才是目的。如果把手段當目的,等於本末倒置。據我觀察,小學的學習重點是理解並記憶基本知識。國語科方面,著重字音字形,培養閱讀能力。國語科很重要,是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