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小文青來解詩
苑裡編藺草 重女輕男顛覆傳統

文‧攝影/王派仁(臺中市山陽國小校長) 圖/Yu-Ying's illustration (2020/11/22)

 讀完短短的句子,就能徜徉在作者想要營造的意境裡,我們的想像力也能就此提升,這是詩的魅力,有趣的詩讓人再三回味,每次讀都可能有新發現。這個新專欄將帶領大家從一篇篇臺灣詩中讀出舊時代生活與文化。

苑裡蓆歌

詩/蔡振豐
苑裡婦,一何工,不事蠶桑廢女紅。
十指纖纖日作苦,得資藉以奉姑翁。
食不知味夢不酣,人重生女不生男。
生男管向浮梁去,生女朝朝奉旨甘。
今日不完明日織,明日不完繼以夕。
君不見,千條萬縷起花紋,組成費盡美人力!

解釋:

 苑裡的婦人不用種桑養蠶,也不用針線刺繡,但日夜辛苦用十隻手指頭編藺草,製作草帽、草蓆賺錢奉養公婆。編藺草的婦女忙到吃東西不知味道,睡也不安穩,人們都希望生女孩而不是男孩。男生不認真工作,女生卻因編蓆和帽賺錢讓長輩吃得很好。如果白天做不完,明天繼續做,明天做不完,晚上接著做。你要知道,這些千條萬縷編織的蓆和帽,費盡許多婦女的心力。

 

‧你聽過「重女輕男」嗎?

‧老師,您弄錯了吧,以前農業社會都是重男輕女,男生力氣大,才可以幫忙耕田。

‧你說得也沒錯,但是將近一百年前,在苗栗苑裡這個地方,卻都希望生個女兒。因為當時的苑裡出產用藺草編織的草蓆、草帽,這些編織的工作都是由女生來做,可以賺很多的工錢,改善家裡生活。

‧原來,難怪大家想生女兒!

‧嗯,所以那時候有一位叫蔡振豐的詩人,寫了一首〈苑裡蓆歌〉,充分說明了當時的情況。詩句一開始就說,苑裡婦人不像傳統社會裡的女生,都是學針線刺繡活,這邊的婦人都是用雙手編織藺草蓆、藺草帽。

‧為什麼這裡的藺草製品那麼有名呢?

‧原本編藺草蓆帽的是當地原住民道卡斯族,因為成品的品質優良,用起來冬暖夏涼,到了清朝晚期,漢人也開始加入製作與使用。日治時期,還計畫性的外銷這些藺草產品,所以當地婦女大量加入編織行列,也讓苑裡藺草製品聲名遠播。

日治時期栽種藺草需要得到政府許可,須申請栽培許可證。

從這張老照片中,看到在自家屋前編織草帽的全是女生。

藺草收割後要先晒乾,才有足夠的韌性編織。當時女孩子如果沒認真編織、做不好,還可能被捏「目珠皮」(眼皮)當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