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8成低年級學童運動時數 未達WHO建議標準
(2025/4/3)

兒童的身體動作發展與健康、認知功能、腦力發展、社會適應及學業表現息息相關。然而,根據最新調查顯示,臺灣兒童的運動習慣、時間及強度均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標準。學者呼籲,除增加運動時間,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外,也應透過家務參與、政策支持,全面提升兒童身體動作發展。
國科會補助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昨天公布調查結果。研究團隊針對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出生的幼兒進行抽樣,長期追蹤三歲到六歲幼兒與國小七、八歲學童,解析兒童身體動作發展樣貌。結果發現八成多的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世衛組織建議每日運動應達一小時的標準,比美國國小兒童有四成二達標,落差顯著。
此外,每五名低年級學童中就有一人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運動強度不足,僅約三成達中強度以上,例如游泳、打籃球、踢足球、快跑等,遠低於日本的六成三。
調查也發現,臺灣兒童動作能力展現呈現性別差異,男童在粗大動作,例如單腳跳、靠牆倒立等方面的表現較優;女童則在精細動作,例如使用筷子、翻炒食物等方面較突出。
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系教授張鑑如說,兒童家事參與種類愈多、時數愈長,身體動作發展愈好。其中粗重家事,例如拖地、倒垃圾、晒衣服、刷浴室等,有助粗大動作發展;輕便家事,像是擦桌子、摺衣服、洗餐具等,可提升精細動作能力。
在政策方面,張鑑如建議教育部等部會,將兒童身體動作發展主題納入托育、教育、親職等專業研習課程中,並針對國小兒童設計WHO建議的運動內容,促使學校增加體育課時數,提升體能課程的趣味性,鼓勵學生參與體育社團及課後活動。政府也可推動「親子運動消費券」、增設兒童運動空間等措施,確保兒童有足夠的運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