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生命教育)
鳥類誤觸黏鼠板 獸醫授救援方法

近年臺灣麻雀數量減少。圖片提供/新北市動保處
根據二○二四年統計,新北市動保處共受理一千三百八十八件野鳥救援案件,這些鳥類因誤觸黏鼠板、其他人為因素或環境影響而受傷;其中,麻雀救援案達六十二件,九起因誤觸黏鼠板受困。黏鼠板的黏膠反光容易讓鳥類誤以為是水面而靠近,導致受困受傷,需要及時援助。此外,麻雀群居特性使得一旦有個體受困,其他同伴也可能會被吸引,造成集體受害。
動保處日前接獲通報,中和區華新街吳小姐發現兩隻麻雀受困於黏鼠板,將牠們送交動保處,經搶救後,麻雀成功脫困並恢復健康,順利野放。然而,板橋區大智街的另一起案件則未能如此幸運,民眾發現一隻麻雀受困黏鼠板,自行使用橄欖油協助小鳥脫離黏鼠板,但因處理不當導致鳥全身沾滿油脂,羽毛失去保溫功能,最終因失溫不幸死亡。
獸醫師陳鉅尹表示,若發現鳥類誤觸黏鼠板,切勿直接拉扯,避免造成翅膀骨折或羽毛嚴重受損。建議採取以下方式救援:首先,用報紙或衛生紙輕覆受困鳥的周邊,避免其羽毛與身體進一步沾黏。接著,使用少量橄欖油輕輕塗抹受黏部位,使黏膠逐漸軟化。待黏膠軟化後,再以少量麵粉輕拍吸附黏膠,避免鳥體沾滿油脂影響羽毛的保暖功能。若無十足把握,可將紙張鋪在受困處,連同黏鼠板放入紙箱,確保鳥隻不會因掙扎進一步受傷,並通報動保單位。
麻雀變少 專家籲保護棲地、少用農藥
農業部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調查顯示,二○○九年至二○二○年間,全臺麻雀數量減少近百分之十;北部地區最為嚴重,減少幅度達百分之五十七。中華鳥會祕書長呂翊維指出,麻雀不是保育鳥類,也沒有列入瀕危,但麻雀數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是一項值得注意的訊息。
呂翊維分析,麻雀數量減少,可能與都市擴張、農地減少導致棲地逐年縮小有關,農藥也是隱藏殺手。此外,近年來,八哥及其他外來種鳥類數量上升,對麻雀形成競爭壓力,使其生存空間縮減,也是原因之一。
印度環保團體將三月二十日訂為「世界麻雀日」,旨在喚起大眾對日常生活中常見鳥類的關注。呂翊維說,「世界麻雀日」並不是要將麻雀列為保育鳥類,而是希望藉此提升各界關注自然環境問題。麻雀數量減少提醒大家思考的環境問題,包括:棲地保護、減少農藥使用、降低人為干擾,以及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導等,並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友善行動,共同維護自然環境。
新聞延伸
麻雀是很常見的鳥類,但如果麻雀數量大幅減少,恐對生態造成很大影響。例如,中國大陸曾因農人反映,麻雀會吃穀物,造成莊稼損失,所以把麻雀當成害鳥,一九五五年發起「打麻雀運動」,大量捕殺麻雀。沒想到,昆蟲因為沒有天敵,大量繁殖,隔年造成農作歉收,後來甚至發生嚴重饑荒。
野外鳥類的生存情況與數量,是自然生態平衡的指標。即使是常見的麻雀,對於生物多樣性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