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大師領進門 生活故事
深坑風華見證歷史軌跡

文.圖片提供/高毓屏 (2024/11/23)

修復重生後的深坑廳(上),以及內部空間(下)。照片提供/高菀屏

 位在新北市的深坑,早期有一個很美的名字──「簪纓」。在古代,簪纓是達官顯貴者的冠飾,此地因地形狹長形似而獲名;而後,又因縱面環山,形似坑谷,更名為「深坑」。

 兒時,曾聽家中祖輩憶往,清代深坑曾經是茶葉集散與水陸運交通的重要樞紐,也是文山茶交易與轉運的集散地。日治時期,「深坑廳」更是北臺灣五大廳級行政區,深坑老街的繁華榮景也應運而起。

 不論是閩南式街屋、巴洛克風格樓房、傳統三合院等多樣建築群,或是熱鬧的戲臺戲院、繁忙的船渡口,甚至街尾的百年老茄冬樹,都見證老街時代發展的軌跡。

 外公的藥房就開在老街頭,正對面是警察局深坑分駐所,也就是深坑廳舍的舊址。分駐所前的空地,是孩童放學後最佳的遊樂場;街面閩南式的「亭仔腳」,更是街坊鄰居閒話家常的主場。街坊鄰里熟稔,噓寒問暖,饒富人情味。

 老街頭的深坑麻油店,飄香數十載。每回外婆炒菜沒油時,拿個空罐,直奔店門,立馬端回整瓶香醇好油。街尾的髮廊則是婆婆媽媽必訪的情資中心,每回剪髮,漂亮阿姨滔滔不絕分享新訊,頗是趣味。

 印象中,切仔麵店的老闆娘腿力一流,不時可見她持棍滿街逮兒,從街頭追到巷尾,老闆娘的河東獅吼,兒子的淒絕悲呼,至今仍歷歷在耳。

 近三十多年來,各項交通建設陸續開通,老街也曾歷時四年改造,街屋牌樓修復與重建,讓深坑老街再次以美食觀光重鎮崛起。其中,深坑四寶?浼?浼茶葉、豆腐、竹筍、黑豬肉,更為老街帶來無限商機,而當年亭仔腳的優閒風情,卻不復以往。

 童年時,為了方便上下學,曾與父母借住親戚家大厝?浼?浼興順居。五開間三合院格局方正,中間院埕築有三層空地,猶記屋脊燕尾精雕細琢,正身與左右護龍裝飾甚是華美。

 廳堂是長輩不允擅入的禁地,只記得石雕門窗非常講究,檐牆下還有防禦槍孔,當時年紀小,不識個中道理,只知與玩伴穿梭冒險,群聚在砌有漂亮花磚的圍牆邊玩耍。長大後任教職,在國小社會課本看到興順居的照片,才深知自己何其有幸,古蹟美宅伴我童年。

 興順居臨近老街頭,快步五分鐘便可抵達外婆家蹭飯吃。印象中,外婆永遠在廚房忙活,擁擠狹小的廚房總有端不完的料理上桌。不論天氣多麼炎熱,油煙多麼嗆鼻,外婆在家永遠穿一身旗袍,盤髮包頭,腳踩皮鞋,數十年如一日。

 曾經有一回陪伴外婆搭一小時的公車到臺北後火車站整髮,才知外婆有「御用造形師」,每月幫忙打理頭上的假髮,細節考究,過程繁瑣,髮型渾厚,髮絲硬如鋼線。孩提時的我瞠目結舌望著這一幕幕驚奇的畫面,細細回想,上個世代的女性對自身儀態的堅持與自律,實在令人由衷佩服。

 外公年輕時風流倜儻,交遊廣闊,曾任派出所警長,在日治時期結識不少日本好友,閣樓上的昏暗書房收藏不少日文典籍。印象中外公的日文底蘊深厚,桌邊經常可見一張張用毛筆書寫的日文信件。

 外公很少下樓與後輩寒暄,但每每見面總能感受外公的情真意切,即使晚年重病纏身,也很少聽到他喊一聲辛苦。外公病逝後,外婆陸續接到不少日本友人的關心與問候,長達數年。

 去年底,在各界的努力下,外公藥房對面的「深坑廳」修復重生。這個見證深坑歷史文化變遷的活地標,再次重現眾人眼前,舊廳舍建築的保存,不只反映當年警政管轄的時空背景,也勾勒在地居民兒時的回憶。

 深坑廳興建迄今已超過八十餘載,物換星移,世事更替,唯廳舍前的百年老樟樹與古井依舊屹立完好,童年軌跡,也不曾消逝。

永遠穿戴整齊的外婆攝於深坑廳旁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