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藝饗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
巴黎聖母院。
時間回到二○一九年四月十五日的法國巴黎,傍晚巴黎人聚在塞納河畔,無助的看著烈焰和濃煙將他們引以為傲的地標──巴黎聖母院包圍。
巴黎聖母院位於塞納河中央的西堤島上,特殊的位置使滅火工作特別不容易,即使有多達五百名消防員加入,以及投入大量消防資源,大火依然到第二天清晨才被完全撲滅。經過事後調查,火災應該是電線短路導致。這場火災造成聖母院的中央尖塔及後半部的木質屋頂燒毀,所幸石材結構依然完好,未造成更大的損傷。
外露且鏤空的飛扶壁讓建築顯得更加輕盈。
哥德式教堂的代表
歌德式建築起源於法國,巴黎聖母院更是歌德式教堂的代表。歌德式教堂的特點包括高聳的尖塔,如肋骨般的拱頂與支撐壁(飛扶壁),以及色彩斑斕的花窗玻璃等。
當時的人相信,人間的祈願會透過高聳的尖塔上達天庭,因此在歌德式建築中可以看見大量又細又長的尖塔,成為最著名的標誌之一。
歌德式建築常被評論為「骨感」、「瘦骨嶙峋」,一方面因為尖塔給人的印象,另一方面則是因建築兩側像肋骨的拱形飛扶壁。扶壁是用於支撐主牆結構壓力的輔助壁,在羅馬式建築中就可以看見。但歌德式建築將原來隱藏在屋簷下,實心且不起眼的扶壁,改為外露且鏤空的樣式,在視覺上顯得更加輕盈,像骨架的壁面也成為特色。
除了上述兩項特點,歌德式教堂也以大量的花窗玻璃聞名,例如巴黎聖母院著名的三扇圓形玫瑰花窗,分別位在西面(最古老)、北面及南面(面積最大)。花窗色彩以藍色和紅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則象徵基督的鮮血。窗面玻璃則以宗教故事為主題,聖母院中諸多雕像也是如此,在識字率不高的年代,以最直觀的畫面傳達教義,又被稱為「窮人的聖經」。
又細又高的尖塔是哥德式建築的著名標誌。
修復維持原有結構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一一六三年,八百多年來一直是巴黎的宗教重地及著名地標,這場火災不僅法國人重視,更引起全球關注,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用最快的速度重建聖母院。幸運的是火災當下有效控制了影響範圍,使石造結構沒有受損,後續整修時,也以加強保護原有結構為重點,讓聖母院的損傷沒有擴大。
起初聖母院的修復案發起全球競圖,收到許多建築師的創意發想,例如以玻璃或水晶重鑄尖塔,也有人提出將尖塔塑造為火焰造形紀念這次事件,更有人提出將屋頂改造為溫室或公共泳池的想法。最後法國國民議會決議,巴黎聖母院的復原必須「保留建築物的歷史、藝術和建築價值」,為重建方向拍板定案。
巴黎聖母院有大量絢麗的花窗玻璃。
今年底將再現風華
為了重建木造尖塔與屋頂,從法國森林砍伐了一千棵適合的橡樹,乾燥十二到十八個月後作為原料。如今尖塔上的風向雞已經重新安上,復原工作也將收尾,這個耗資八點四六億歐元,歷時五年多的漫長道路終於要到終點。
巴黎聖母院將在今年十二月八日重新開放,雖然後續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慢慢整理,但經過多年總算壯麗重生,讓許多人期待再見聖母院風華的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