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兒童天地音樂坊
序曲從配角變主角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文/吳毓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演奏碩士)圖/Marco Che (2024/10/25)

 雖然不上鋼琴課了,翰維仍常用臉書和小風老師談天。他喜歡在網路搜尋不同演出,再告訴老師觀賞心得。這週他發現很特別的表演,立刻傳訊息:「老師,影片中的『電影音樂會』好像很有趣。您參加過嗎?」拍攝地點在音樂廳,舞臺中央有一塊巨大的投影幕,下方有管弦樂團跟著影片演出。

 「我有時會參與演出哇!電影音樂會近十年特別流行,與其說新潮,其實很像坐時光機,回到一百多年前,電影還要樂手現場配樂的時刻。」小風老師接著說:「影迷能聽見直接演奏的電影音樂,會特別震撼。不過為了讓影片和音樂完全吻合,指揮要戴上耳機,仔細聽節拍器的速度,一點也不輕鬆。」

 翰維收到老師發來的連結,透過影片介紹,他才知道古典音樂會的形式也會隨時代變化!

同樣序曲不同功能

 序曲,從字面上說是音樂會一開始的曲子,但其實它最初出現在融合戲劇、歌唱與樂團形式的「歌劇」演出開場,作為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橋段。後來作曲家才因應不同需求,對序曲做出不同變化。

 法國作曲家盧利,寫作芭蕾舞劇《阿希狄雅娜》時,創作了比較長的序曲(但也只有一分鐘左右,例曲一),讓樂曲更吸引人。它有兩個段落:第一段以附點節奏帶出莊重感;第二段速度加快,氣氛欣欣向榮,被稱作「法國序曲」。

 在維也納宮廷擔任樂長的葛路克,覺得原本的序曲和歌劇的關聯太弱,缺少整體性。於是他從歌劇選出幾個片段放進序曲,形成類似「預告片」的曲子。

 接下來的變化更實際。十八世紀開始,工業革命帶動中產階級興起,音樂會逐漸從皇室的娛樂,轉變成向大眾收費的售票演出。音樂廳安排節目時,覺得上半場只演出一首交響曲,時間太短,後面放其他曲子又不夠分量,因此決定讓原本就具介紹性質的「歌劇序曲」,來「介紹」交響曲出場。

 後來因為需求越來越大,節目除了使用已有的「歌劇序曲」,還會邀作曲家單獨創作「音樂會序曲」,這種安排也成為傳統,沿用至今。

不用言語也能說書

 音樂會序曲受到歌劇序曲的影響,也會以說故事的方式展開。其中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鮮明的角色刻畫,是讓序曲從配角變主角的代表作品。

 羅密歐與茱麗葉來自兩個世仇家族,他們在舞會愛上對方,並在勞倫斯神父的見證下,舉行祕密婚禮。羅密歐在一次打鬥中傷害茱麗葉的表哥,被迫流亡,傷心的茱麗葉決定喝下藥水假裝死去,等待羅密歐回來帶她走。可惜羅密歐沒能及時知曉,他看見失去氣息的茱麗葉,便喝下毒藥,而茱麗葉甦醒後看到情人已逝,也跟隨他的腳步……

 序曲由肅穆的聖詠樂段開始,彷彿描繪勞倫斯神父在教堂中,見證男女主角愛情的誓言(例曲二:0:00-0:31)。音樂會接著進入充滿糾結和聲的醞釀,流露兩顆真心的煎熬(例曲二:0:35-0:57)。

 進入快板後,音樂渲染出兩家族的劍拔弩張,其中大量的金屬聲(鈸),如閃著刀光,讓人為之緊張(例曲二:5:26-6:55)。「愛情」終於在這之後出現,英國管和中提琴融合出溫暖的音響,緊接著弦樂弱音,又把羞怯和甜蜜寫得絲絲入扣(例曲二:7:45-8:28)。

 全曲在這三個素材交織中,帶給聽眾強烈的感受。音樂會序曲的地位,也藉由如此跌宕起伏的樂思,深深烙印在樂史上。

 

音樂連結

點這裡聆聽兩首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