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生日快樂 讀報伴我成長(3-2)
我的教學好夥伴
(2024/10/18)
讀報教育小記者入門課程活動合影。
小學二年級才放暑假,媽媽說:「暑假與其在家閒晃,不如去學點東西。」因此,我一大早就到國語日報社的新大樓上科學課,下課後再下樓走斑馬線,越過車流如織的福州街,到舊大樓上作文課。
這個精實的「行程」持續了數個寒暑。時至今日,我仍記得將強鹼倒入廢油攪拌,做出肥皂的驚奇;原本作文寫得詞不達意,開學後已能在稿紙上一句句寫出腦海中所思所想,足見學習的能量。
與《國語日報》的初相見,是在中年級的教室。每天的報紙份數不多,須輪流看,一拿到報紙我總先翻看漫畫版,頭條或國際新聞則匆匆瞥過;隨著年紀漸長,知道頭條上一個個名詞的意思,對世界了解多了,漸漸會多看各版報導內容。
再次深入接觸《國語日報》,不再只是單純的休閒看報,而是教學的「必須」。
擔任教職後,一開始教自然科,如何淺顯生動的講授複雜的自然科學觀念,對初出茅廬的我來說是一大難關;有學生提問,我嘗試解釋時,常冒出小學階段尚未學過的專有名詞,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自己也覺得尷尬。
有一次翻閱《國語日報》科學版,發現報導內容將科普知識「轉化」得有趣且易懂,我從中學到跟小朋友講授自然原理的方式,獲益良多;之後,不論是在課堂推動科普閱讀,搜集閱讀題的文章素材,科學版都是不可或缺的補充教材。
我服務的學校是讀報種子學校,去年我擔任高年級導師,應行政組長邀請,全班參加「讀報酷客王」。除引導學生熟悉報紙各版內容,並利用線上共編文件,全班分工整理各版重點,讓學生藉此學習思考、消化、理解報導內容。
讓學生養成讀報習慣後,我申請「臺北市國小讀報教育活動小記者入門課程」,全班一起了解媒體運作和新聞產製過程,並訂定三個採訪主題分組實作。
今年五月,帶學生申請「小記者帶你玩在地」活動,以「臺北建城140周年 走讀臺北城」為主題,實地帶學生走訪鄰近學校的臺北府城遺跡,追尋一段又一段臺北城記憶。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從小走過的道路,原來是懷舊歌曲中的「三線路」;學生發揮小記者實力,用心踏查臺北建城歷史。
閱讀是探索知識的鑰匙,是終身學習的基石,我們需要透過文字了解即時資訊,和社會產生連結,最好的媒介就是報紙。謝謝陪我成長,並成為我教學夥伴的《國語日報》!祝七十六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