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真木雕師葉經義
臺灣工藝變遷縮影

(2019/12/15)
葉經義後期喜歡雕刻動物。圖片提供/文化部
葉經義(圖中)投入木雕超過一甲子,獲得文化部長鄭麗君(圖左)頒贈國家工藝成就獎肯定。
葉經義參與沖繩首里城琉球王「御王座」古蹟修復。
報導.攝影/吳啟綜 

 甫獲二○一九年「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的八十二歲木雕師葉經義,以「頂真」的精神,沉穩的腳步,投入木雕超過一甲子,他的雕刻生涯,宛如臺灣傳統木雕變遷的縮影。葉經義除了創作,更曾參與日本世界文化遺產、沖繩國定史蹟「首里城」的修復,將臺灣木雕工藝帶到世界,名揚海外。

 人稱「阿義師」的葉經義,十五歲即拜入泉州派木雕大師蘇水欽門下習藝,在學習木雕過程非常執著,單磨刀他就花了六個月學習,即使拜師三年四個月後可以出師,他仍然學習不輟,精進技法。

 葉經義由於腦部退化,無法言語。大兒子葉光洲目前跟隨父親的腳步從事古蹟修復,他指出,國內木雕技法主要分成泉州派、潮州派及漳州派,三種技法不同,其中泉州派,以工序繁複、技法細膩質感著稱,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不少泉州派的技法,受用無窮。

 葉經義的太太黃罔市說:「老公非常龜毛、嚴謹,刻不好的作品立即捨棄重來。」

 葉經義的木雕作品創作範圍甚廣,從傳統建築的平面浮雕到立體圓雕,從傳統宮廟鑿花入門到木雕藝術創作,尤其佛像、廟宇雕飾、屏風、花鳥作品深受肯定,而花鳥柱、龍鳳柱及神龕也有令人驚豔的表現。

 葉經義曾多次參與臺灣古蹟與歷史建築的木雕修復工程,包括:臺南五妃廟、左營舊城、鳳山龍山寺、板橋林本源邸、臺北西門町紅樓戲院等,都透過他的巧手而獲得重生。此後,他的盛名遠播,更受邀跨海赴日,參與沖繩首里城琉球王「御王座」、「御差床」、「御轎椅」的修復製作,以及東京八王子妙法寺、長野縣向源寺、神奈川縣妙安寺與四國安樂寺等古蹟寺院的木雕工程。

 退休之後,葉經義仍創作不輟,晚期喜歡雕動物、花、鳥,尤其動物,希望喚起大家對生態保育的重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御風表示,葉經義退休後,為了雕刻動物,他常跑到屏東縣墾丁看梅花鹿活動的模樣,他的作品充滿生命、對土地關懷。

 葉經義的人像作品較少,葉光洲說,以白衣觀音像為例,不是只講求細緻外,更重要是木紋、脈絡與臉部表情搭配,尤其第一刀如何開得巧,是作品成功最重要的關鍵。

 「國家工藝成就獎」評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江韶瑩指出,國家工藝成就獎的評選項目包含得獎者的人格、態度、技藝、創作的內涵與表現,以及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推廣五大項,葉經義在各項獲得的評語分別是溫柔敦厚,盡善盡美,技藝精準,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作品線條流暢,後期他的作品,如馬、鹿、鳳,都有人格投射其中;在傳承與推廣上,他也在多所大專院校開課,培育後進。今年得獎者的決選創了歷屆以來最快達成集體共識的紀錄,全體一致推舉葉經義,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