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新冠肺炎 兩大學發表研究
找出懸浮微粒的關鍵性 研發奈米防疫噴霧
沈育如、陳景清/連線報導 (2021/6/10)

針對新冠肺炎防治,陽明交通大學與中山大學昨天分別發表最新研究,陽明交大團隊研究證實,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開啟」人體細胞接受新冠病毒的通道,提高染疫風險,只要透過藥物阻斷,就能降低感染風險與肺纖維化的嚴重程度。中山大學則研發奈米級防疫噴霧,可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有效擊敗病毒,達到長效性的防禦效果。
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發現空汙與染疫之間的關聯,但因果關係不明,以至於無法對症下藥。陽明交大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提高細胞膜表面蛋白ACE2、TMPRSS2的表現量,而這兩種蛋白正是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表面受體和蛋白,只要透過藥物抑制巨噬細胞分泌「介白素-8」的通道,就能降低蛋白表現,減少新冠肺炎的感染與重症風險。
中山大學副教授楊閎蔚說,有別於酒精等化學消毒法,以蛋白質技術,成功製成無毒、無刺激性的「奈米盾」懸浮粒子,搭配超音波霧化器,可長效懸浮於空氣中達兩小時,並與新冠病毒結合而使病毒沉降,降低病毒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