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安全教育)
公館圓環成肇事熱點 北市決議拆除

臺北市長蔣萬安拍板拆除公館圓環,工程將分成增設自來水處工作井、實質填平地下道及周邊路型調整階段,預估整體工程可於明年八月完成。圖/翻攝自蔣萬安臉書
臺北市長蔣萬安日前在臉書宣布,從二○一六年起,位於基隆路、羅斯福路交叉口的公館圓環,已經連續七年蟬聯臺北市肇事熱點第一名,為改善交通,決定拆除公館圓環。
蔣萬安指出,當地圓環的設計尤其容易發生汽機車事故,也是行人穿越時的斷點及高危險的路段。臺北市交通局等機關及專業單位研究後認為,當地應改為一般垂直相交的正交路口,才能有效改善事故。原本規畫保留公車專用地下道,但是因地下道通風井、抽水設施無法移除,加上下方還有大型的自來水管線等設施,因此也將填平地下道,公車專用道則改為平面。
臺北市交通工程管制處表示,公館圓環所在地為臺北市重要交通節點,現況尖峰時段車流量大,致使車道常有壅塞回堵的現象,影響車流紓解效率。目前安排填平地下道後,初步交通規畫草圖包含改為正交路口、路寬車道重新配置、行人動線串聯、車流影響模擬分析等。
專家:公館圓環無交通疏導功能
研究道路設計的粉專「標線改造台灣路」主筆劉冠頡表示,城市當中的圓環,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功能,早期因為城市規畫,有些地方有多條道路匯入同一個節點,因此透過圓環將這些道路納入節點,不論從哪個方向來的車流,進入圓環後都會以單一方向旋轉行駛,直到轉至需要的行駛方向就離開;新式的圓環則會針對車道進行特別設計,車輛離開圓環時也有引流路徑,解決交通問題並提升效率。
劉冠頡指出,公館圓環設計上屬於舊式圓環,周邊還有其他設施物、地下道等,狀況複雜,而且最初就沒有圓環本該有的交通疏導功能,更接近於雖然中央有環狀設施,但只是單純的十字路口。
劉冠頡提到,臺灣過去有許多圓環都有類似情況,看起來有圓環,但實際上並沒有圓環應有的功能,近年來陸續拆除的都是這類圓環;而新式圓環在臺灣的道路設計中,目前趨勢屬於正增加,這些圓環面積不一定大,中央僅有簡約標線,藉由道路設計引流減少事故發生率。
新聞延伸
在交叉路口設置圓環,原本是為了疏導交通,但臺北市的公館圓環,沒發揮應有的功能,反而因車流量大、肇事率高,市府決定拆除。
其實各地城市的發展不同,有些圓環不只有交通疏導功能,也會衍生成為各城市的文化特色。例如臺北市的建成圓環,曾經是著名的小吃夜市,後來已經拆除;嘉義市文化路的噴水池圓環,曾經被視為「民主聖地」,每當市政府要在圓環中央設置、移除或更換塑像,都是當地人重要的話題。
師生可以蒐集各地或各國著名的圓環資料,了解這些圓環的功能、特色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