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天才家庭「哈定家族」(The Hardings)最近又傳出新聞,原來,他們最小的孩子才十一歲就被大學錄取了。於是,哈定家族正式創下一個紀錄——全家十個孩子都還沒念完小學就「直接上大學」,而且這些孩子真的印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在各個領域都可以大放異采,他們當了工程師、建築師、軍醫、企業家、音樂家、歷史學家……。家中成員互為典範其實,歐美對於「天才兒童」這種事並非一片鼓掌叫好,早有專家懷疑,天才兒童背後是不是靠某種詭異的「魔鬼方法」養成。於是,哈定家族的父母再一次出來回答媒體的質疑,他們輕鬆的說,家裡十個孩子絕對不是天才,也絕對不靠嚴厲的教養。哈定先生和
秋風吹起,臺中市大同國小四年九班孩子手持平板,穿梭在綠川旁。有人坐著,也有人躺著,人人都擺出仰望天空的姿勢,拍照擷取美景。這是「好伴社計團隊」與大同美術班合作的「綠空行動」課程,先帶孩子學習攝影,再探索家鄉環境,最後從兒童角度來記錄感動。學習構圖拍照運用好伴團隊的王老師先帶領孩子認識攝影構圖,指導如何以圖像記錄觀察的景觀。學生從校園景物開始練習,美術班孩子對構圖敏銳,加上觀察力優異
高雄市鼓山國小校定課程「山海驛町鼓山情」,以素養導向設計活動,積極結合社區資源,推動課程系統化、內容精緻化、學習多元化。今年,學校更參與「高美館」以典藏作品開發的「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課程,結合「高雄第一社區大學」的導覽師資,透過資源共享、課程共備的合作,實施校定課程子題「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師生共學引進社會資源在第一社大解說員專業導覽下,教師走訪哈瑪星社區
記得一所國小在講座邀請時,特別跟我談到,「老師,演講中可以多提一點網路霸凌的注意事項嗎?」「沒問題,方便多說些,讓我掌握一下你們的『期待』?」「就是前一段時間,學校有學生在群組裡亂發言,然後被同學截圖轉傳……」老師憂心的神情簡直可以透過電話清楚看見。常見霸凌三形式提起「霸凌」(bullying)最常見的有三種形式,分別為「語言」、「肢體」與「關係」,當看不順眼時就口出惡言,或不斷諷刺對方,讓人感受極不舒服,有時克制不住就推人、踢人、打人,或輕或重侵犯他人肢體;也有人喜歡號召眾人一起抵制某人,隔絕對方的社交機會。不論哪一種,都容易造成被霸凌者的孤立無助。隨著年齡層、性格、
世宏媽媽從婆婆家回來,明顯帶著「低氣壓」,連關門聲都比平時大了許多,一開口就說:「我們團購的日本葡萄,明明很好吃又沒有籽,團購價格也很划算,拿去你奶奶家,竟然被嫌東嫌西,說我買東西不看價格,愛亂花錢。我的好意完全被她說得一無是處,我這個媳婦在家裡沒地位,我看如果是你拿去,奶奶大概會高興得像中獎吧!」世宏原本在看新借來的圖畫書,聽到媽媽和奶奶又有不愉快的事,習以為常的回應:「誰叫你要去碰釘子。」其實,世宏小時候是奶奶帶大的,跟奶奶很親近,但他也知道媽媽是職業婦女很辛苦,不想特別站在某一邊為誰說話,所以給了媽媽建議。媽媽在委屈中聽到世宏這麼說,頓時一股怒氣上來,埋怨:「你和奶奶真是
英國發表的一篇研究,算出孩子五歲之前,父母平均在社群媒體分享高達一千五百張孩子的照片。《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史帝芬雷克特(Steven Leckart),把這樣「愛現的父母」,稱為「分享型父母」(Sharenting),並指出,以後孩子看到自己父母這麼愛現,不知道會有什麼感想。● 分享型父母樂於讚美從小,我的父母就是標準的「分享型父母」,雖然那年代沒有臉書,但我父母總不放過任何分享的機會,經常在大人們的聚會中,分享我成長過程各種了不起的「事跡」,譬如稱讚我多麼努力念書,自動自發,不用父母催促,自己找單字來背,自己練網球、學琴,自己創作投稿……。移民出國後,每當有來自臺灣
鼓勵孩子與「無論是否有血緣關係」的長輩共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銀髮族樂於了解共讀初次與長輩共讀,是我碩士班畢業後加入閱讀推動行列不久。當時社會很強調「終身學習」,各地都成立以一般民眾為主的「社區大學」、以高齡長者為主的「長青學苑」。於是有好幾場研習,一眼望去都是銀髮族。我與學員「一問一答」,共讀輕鬆可愛的繪本。常常兩個小時的課程,就在滿場積極回應與笑聲中度過。每每課程
晴媄的鋼琴發表會結束了,媽媽想著,等會兒她大概又要鬧脾氣。晴媄一早盛裝打扮,鄭重其事的準備在發表會上展現這學期的練琴成果,沒料到因為太緊張,中間一小段出差錯,雖然後來穩住彈完曲子,但她下臺前已經一臉沮喪。看到晴媄,媽媽好聲安慰:「寶貝,別難過,只有一小段沒把握好,整體表現還是很不錯的。」晴媄一聽,表情立刻從沮喪轉為生氣,忍不住眼淚也流了下來。媽媽問:「怎麼哭了呢?我覺得沒有那麼糟哇!你不要反應那麼大,這次沒表現好,再努力,下次就可以更好哇!」晴媄哽咽著說:「你不要再說了,我就是生氣!」媽媽不高興的說:「我好意安慰,你對我發什麼脾氣,是你自己彈錯,
五年級國語課有一課介紹書信,提及書信的內容、功能等,只要稍加說明,孩子都不難理解。唯獨對「收信的愉悅」,他們遲遲無法體會,不論教師以多少親身實例說明,仍一臉疑惑表情。原來身處3C通訊發達的時代,學生身邊極少人用實體信件或寄卡片來溝通交流,因為接觸不到,自然無法想像。孩子沒經驗,就為他們創造吧!杯套化身環保信箱考量到真實信件收發有費用、時效、投遞等問題,教師縮小規模,改以便條
在上世紀提出「社會學習論」的加拿大心理學家班杜拉 (Al Bandura) ,做過一個極知名的實驗,他讓七十二個學齡前的小朋友分組,觀察老師示範如何和大玩偶玩。第一組的老師憤怒的欺負這個玩偶;第二組的老師,則示範與大玩偶和平相處、溫柔的玩,第三組則什麼也不做。然後,讓這些孩子分別進入遊戲間,自己與大玩偶玩遊戲。結果,學者驚駭的發現,看過老師欺負大玩偶的那一組,很自然就馬上學會用力欺負大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