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中生走進了充滿中藥香、業務繁忙的「永昌堂蔘藥行」,四處張望,對什麼都好奇。這是嘉義國中結合在地文化的「專題研究」課程,學生來到中藥行探索,並訪問「嘉義市中藥職業工會」理事長,也是藥房老闆侯福泰。探索中藥行好奇求知站在中藥行門前,就可看見雕刻的木門和鏤空的木窗,門上有店名匾額,兩旁臺階點綴古色古香的裝飾。走進室內,層架整齊的擺放各式中藥材,老闆信手拈來便能如數家
暑假將至,你打算把孩子送去安親班,還是讓他參加各種夏令營隊?又或者你和孩子有其他規畫?每個家庭狀況不一樣,只要確保孩子不會整天和3C產品黏在一起,都不算糟糕的做法。但如果你希望孩子利用這段沒有課業壓力的時間,藉由某一些探索更加認識自己,那就該好好規畫一番了。以喜好作為切入點相較於教師,父母在引導孩子這方面存在劣勢,所以,你不大可能要求孩子做一些他沒興趣的事情。因此,不妨想想孩子對什
最近有一本討論度甚高的新書《Future Tense》(臺灣尚未翻譯出版,暫譯《未來不焦慮》),作者是在美國紐約任教的神經心理學者丹妮絲( Tracy Dennis-Tiwary)。丹妮絲教授說,現代人從小就「壓力山大」,造成人人心中充滿焦慮(anxiety),不過,她提出新論點:「最大的問題並非焦慮,而是大家都忙著『降低焦慮』。」舉個例子。孩子回到家,功課好難,下週又要期中考了,壓力山大
時間過得真快,五月就這樣結束了。五月是美國紐約賞花的好時節。我高齡八十六歲的爸爸很會種花,每天照顧花草,不管是小小的陽臺或屋頂花園,他都能種出各式花卉水果和蔬菜。我也喜歡園藝,但我種花只能隨緣,花能開就開,枯萎了就算沒緣,這樣的園藝生涯持續好幾十年。今年,我決定報名紐約植物園(New York Botanical Garden)線上園藝課程,好好學習種花。線上課程一週一次,一次兩小
在鳩之澤,指著遠山的粉紅櫻花,我們說:「看!好多福壽螺的蛋!」從地熱池撈起熱騰騰的食物,我們說:「蛋和玉米泡完溫泉,要來吃我們了。」在北埔擂茶,將材料逐一添入,因為某種巫術氛圍,我們說:「加一點蟑螂。」「加一點蜥蜴眼睛。」「加一點磚頭。」「加一點腳踏車。」我是導演,負責寫下/畫出一些故事/場面調度,把它們拍成影片,絕大部分是虛構。孩子看我的作品,即使有時超出理解範圍,仍明瞭那些辦公室、麵館、客廳、戰場、海底或外太空發生的事,都是爸爸半夜憑空寫出來,虛構的。虛構如鬼扯。某晚,妻提出睡前主題:「有沒有對朋友鬼扯的事?」我先自白。畢竟成長於威權年代,我曾向幼兒園同學說我爸是五
前陣子,美國一所小學發生嚴重槍擊案件,造成多人傷亡。有鑑於此,紐約州取消州立歷史科的能力鑑定考試。這項考試是紐約州的高中生獲得高中學歷的重要指標。不過,為了不影響學生獲取相關學力證明,學生可用修課的分數來滿足鑑定需求。相較之下,臺灣似乎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即使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今年的國中會考仍如期舉辦,但為無法參加考試的學生安排補考時間。這兩種做法,凸顯兩個社會對考試的態度很不相同,更深層的差異,是對於學習的態度。我們的社會很看重考試成績,學業成績比較高的學生,會被認為是學習能力比較優良的。雖然「學得好」和「成績好」有高度相關,但仍不表示成績較低的學生真的學習比較差,成績高的學
數學常被孩子視為「毒蛇猛獸」,但事實上,數學有規律性,也具生活實用性,只不過這些好處往往被解不出的試題和無趣的計算掩蓋,導致數學蒙上不白之冤。國小數學的「幾何」單元,主要教導辨識基本形體,慢慢推展到思考、推理層面。但很可惜沒有導引到「欣賞與設計幾何形體」及實作應用,於是教師納入教學中。體驗幾何的變化在孩子認識四面體後,讓他們製作「神奇萬花環」。萬花環由四面體組成,最有趣的地
「老師,我回家後有嘗試你上次說的方式,和我兒子一起玩手遊,雖然我真的很遜,但還玩得滿開心的。」「我也和孩子一起玩,真的滿好笑的。那個遊戲呀……」 聽到家長回家後認真「做作業」,我也挺開心的。「不好意思。我今天第一次來,不過,也想說一下我的經驗。」一個媽媽首次參加工作坊,被熱烈討論的氣氛感染,忍不住想開口了。「沒問題,歡迎分享。」大家的眼神都自動向她對焦。「我女兒現在國小一年
「我很不想去學校讀書。」「只要想到明天要上課,我就頭痛……」這些話,父母應該不陌生。孩子這麼說,可能還不到輟學或拒學的程度,但已是拒學前兆,伴隨的現象包括:無法準時起床,以致上學遲到;生病請假次數變多;上學週間看起來意興闌珊,沒有學習動機;對學校的抱怨變多,3C依賴難以約束……孩子這些行為,可能斷斷續續出現,也可能已經維持好長一段時間,這些都可說是「微拒學狀態」:雖然不喜歡上學,但還是每天上學,只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孩子的生活被兩種「動力」環繞,第一種動力叫做「內在動力」(Intrinsic),也就是打從心裡喜歡某件事情,於是樂此不疲。譬如有的孩子很喜歡打電動,為了打電動,到晚上也不睡覺。這動力來自內心的喜歡,擋也擋不住。第二種動力叫做「外在動力」(Extrinsic),通常是被「逼」出來的。比方說,不寫作業,就會被處罰;為了避免被處罰,於是引發足夠的動力,乖乖寫完作業。為獲成就勇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