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真人蜈蚣陣 繞境祈福護兒童

(2011/2/20)
報導/趙瑜婷

 「來了,來了!」寧靜的田野間出現一道長長的隊伍,頓時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原來這是金唐殿王爺信仰的繞境祈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它的開路先鋒「蜈蚣陣」,綿延數百公尺的板車上,坐著一百零八名扮演神明的兒童。不過,經過長途勞頓,許多穿古裝、戴鬍子、拿兵器的兒童,忍不住打了瞌睡,形成「神明也在打盹」的趣味畫面。

 「民間相信蜈蚣能『以毒攻毒』。」當地文史工作者張明忠說,蜈蚣是五毒之首,人們認為它能驅邪去魔,清淨鄉里;然而對父母而言,讓孩子扮演蜈蚣陣神明,希望能夠消災解厄,甚至變得聰明伶俐,平安長大。

 由於蜈蚣陣並非表演陣頭,而是能夠祈福的宗教性陣頭,兒童參與得付香油錢買位子,廟方再挑選四到十二歲的兒童擔任。特別的是,所有生肖的孩子都可以報名,唯獨屬雞的不行,「因為雞會咬蜈蚣啊!」張明忠說。

 扮演神明看似簡單,其實很辛苦,凌晨四點就要到廟裡化裝,再坐上蜈蚣車繞境,從謝籃中撒平安糖給沿途民眾,到下個寺廟或村莊則暫作休息,人們也會為扮演神明的兒童準備豐富點心。不過,在三天風吹日晒的旅程中,兒童不管哭鬧或疲累,都只能被綁在坐椅上動彈不得。

 全國的王爺信仰繞境中,只有大臺南地區才有「蜈蚣陣」的開路陣頭,例如佳里金唐殿、學甲慈濟宮、西港慶安宮等,非常獨特。佳里國小教師黃名宏從地理層面解釋,這一帶都屬曾文溪流域,當地民眾長久以來深受曾文溪改道、氾濫的水患之苦,把曾文溪比喻為「青暝蛇」,意思是一條瞎眼的蛇,因此才會在廟會中請出蜈蚣陣,希望藉由天敵蜈蚣來壓制它。

 「人們對於蜈蚣非常尊敬。」黃名宏說,當地民眾都不直接稱蜈蚣,而叫它「百足真人」,看到陣頭繞境而來,還會「鑽蜈蚣腳」,希望能夠趨吉避邪;如果有遊子來不及返回家鄉,家人也會拿他的貼身衣物放在地上,好讓蜈蚣陣跨過去,同樣可以求得好運。

 佳里都市化較早,民俗藝陣的種類不及鄰近的西港慶安宮,但仍保留幾個特色陣頭,例如蜈蚣陣,其他地方的蜈蚣陣大多只有三十六或六十六人,佳里鎮的就有一百零八人的規模,而且不像其他兒童扮演歷史人物,扮演金唐殿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可說是神明演出的陣頭,分量十足。

 張明忠說,金唐殿王爺繞境的習俗,曾中斷八十一年,起因於日治時期,日軍對蕭壟地區鎮壓屠殺,民國七十六年第一次復辦,但發現因祭典停辦太久,當地不安寧,因此,王爺指示需要威力更強大的蜈蚣陣,才有一百零八位煞氣重的星君來參與。

 二十多年前,小時候曾經扮演神明的林宏安,對這條超長的蜈蚣列車印象深刻,每次轉彎時車輪都會騰空,他趕緊跳下車,眾人大驚,他說:「要翻車了!」指揮蜈蚣陣不簡單,從前用人力扛,如今已有曳引機,但是一旁仍要有人守護行車安全,由於隊伍太長不好轉彎,也儘量選寬又直的路走。

 蜈蚣陣行進時,還可以看到許多溫馨畫面,一旁的推工會抱孩子上下車,或說笑話逗他們開心。黃名宏說,儘管孩子對繞境的意義懵懵懂懂,卻與這些照顧自己的「保母」建立友誼,傳遞出溫暖人情。特別的是,這些推工從前是請軍方支援,現在則是由崑山科技大學學生擔任,也讓年輕人有機會體驗這傳統的百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