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學童到大安森林公園大生態池觀察鳥類。教導學童觀察鳥類的切入點有很多的方式,但是我喜歡他們看到鳥類後直接發問,與我直接對談。「老師你看,那一隻夜鷺為什麼站在樹頂上?」有個學童指著樹上問。「喔,牠在啄斷樹枝。」我看了一下,微笑說道。「夜鷺用嘴就可以啄斷樹枝嗎?」學童一臉訝異。「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先針對樹枝做點說明,「這個公園為了讓樹木長得更好,經常修剪樹枝
今天是世界閱讀日,說說看,你有多久沒有讀經典小說了?你八成想:「都已經是元宇宙世界了,為什麼還要叫學生讀經典小說?」先說個小故事。學生問蘇格拉底:「人生是什麼?」他請學生們去果園,挑一顆最大的蘋果回來,前提是不能回頭。學生回來後,蘇格拉底問:「你們滿意手上的蘋果嗎?」有人說自己選早了,有人說選晚了,沒有一個學生滿意。蘇格拉底說:「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又一
根據我的經驗,「低音管」是大多數人最不熟悉的木管樂器,一方面是因為學習它的人較少,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想到「低音」,就覺得較無表現力。不過,如果你這麼想可就誤會大了,它的聲音非常有特色,只要聽過,你一定會難以忘記!從配角變身成主角低音管在巴洛克時期被發明出來,剛開始確實比較屬於「配角」,它通常會和大提琴、低音提琴與鍵盤樂器,一起演奏主旋律底下的伴奏和聲。不過它畢竟有和弦樂截然不同的音
幽幽的磷火在夜幕的映襯之下,讓墓園顯得格外陰森。由於父親堅持天一亮就要清掃祖墳,身為長孫的我,今年起必須陪同。凌晨寒意侵入骨髓,在荒煙蔓草中,找到刻有爺爺名字的墓碑時,天才剛亮。父親和我捲起袖子,拿著小鐮刀,俐落的清除周圍雜草。全部清理完時,父子倆早已汗流浹背。除草、擦拭、上香、壓紙……,我暗暗記下這些早晚得由我負責的過程。每年清明節,全臺各地宗親都會前來宗祠祭拜祖先,先抵
媽媽在全球筆友網站幫我找了一個和我同年紀的筆友。起初,我覺得媽媽太無聊,不懂小學生很忙。筆友是住在英國倫敦的小男孩,和我一樣是華人。我原以為他是從臺灣移民過去,後來才知道他的外祖父母是香港人。我提筆寫第一封信,雖然英文字寫得不是很工整,但還算滿意,「自我感覺良好」。但收到筆友回信後,我的自信心被打擊得「體無完膚」!筆友的名字叫「家仁」,寫一手好字,是我看不懂的草寫字。讀信那
外公家附近有一家外觀古樸的小書店,聽舅舅和媽媽說,這家書店是他們小時候最常去的地方,從文具到各種參考書應有盡有,也是附近國中小學生放學後必逗留的地方。書店的老闆娘鄭媽媽,考量鄉下小孩買文具書籍不方便,每天堅持開到晚上十點。後來鄭媽媽過世,書店拉下鐵門結束營業。去年,舅舅想藉由充滿兒時回憶的書店,讓大家更了解鄭媽媽的愛心及善心,打開塵封九年的綠色鐵捲門,以文青思路出發,並融入在地人文
我的阿公名叫孫文雄,他是一個藝術家,不過他跟一般藝術家不大一樣,他的作品不必特別收藏,全臺灣人都能擁有,他在我眼中就是「紙幣雕刻神手」。小時候,阿公的家境十分貧苦,國中畢業後就進入中央印製廠三重廠當學徒,向李炳乾與陳廉惠先生學習。剛開始,他學習刻一些文字和圖案,漸漸的才華受到賞識。阿公前後兩次赴日本受訓,拜日本國寶級雕刻家押切勝造和中國名雕刻家趙俊為師,就這樣,他的雕刻技術日益精湛
四年級上學期,我拿起人生第一本武俠小說──金庸大師的《射鵰英雄傳》,觸發我對武林世界永無止境的熱愛……看武俠小說,好像隨時有力量催促我趕快翻到下一頁,讓我坐也看,站也看,連下課也心甘情願坐在教室裡閱讀。從此,我變成「金庸迷」,也接連看過不少武俠小說。我很喜歡《倚天屠龍記》裡的張三丰,他不僅武功高強,也機智過人,讓我學習良多。我也會想像,如果各個門派的招式出現在現實生活,這個
爸爸出生在雲林農村的大家族,住家是農田環繞的三合院,養了一頭老水牛。小時候,爸爸快樂的回憶都和農田有關:他喜歡去割完稻子後長滿油菜花的綠田裡抓蝴蝶;或是到農田旁的溪流抓蝌蚪,養在養樂多瓶裡,看著牠慢慢長大,變成青蛙。爺爺種竹筍,爸爸總能在炎熱的夏天享用涼拌竹筍;冰涼的筍子擠上美乃滋,多麼消暑!這是爸爸夏天最期待的事。農忙時,爸爸放學回家就必須到竹林幫忙,不同時節有不同的工作
年近七旬的外公,每週二都會到佛堂上課,他手上戴的那串佛珠經過師父的加持,據說能夠趨吉避凶,讓身體永保安康。有一天,我們備好火鍋料及味道鮮美的白斬雞、新鮮青菜,跟外公一起北上探望外婆。一進門,就看見外婆病懨懨的躺著。外公先扶起外婆,把手上的佛珠套在外婆的手上。接著請理髮師到家裡幫外婆剪頭髮,好讓外婆清爽舒服些。聽到外婆不斷的咳聲嘆氣,外公連忙安撫:「你要好好吃飯和睡覺,不要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