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延燒,國中會考確診考生可以補考,居隔或檢疫者也另外安排考場,考慮十分周詳。但反觀國家考試,近日有參加外語導遊考試的考生反映,因為確診,被迫放棄外語導遊考試的口試。執掌國家考試的考試院表示,為維持公平性,無法提供確診考生補考和視訊考試,一試成績也不能保留。這樣罔顧考生權益,實在有需檢討。國家考試分為專技人員的資格考與公務員的任用考。任用考因有各要人機關需要晉用名額的限制,屬於常模參照式的考試,考生需要相互評比,擇優錄取,其中當然牽涉公平性的問題,但若同意補考,其實也可以權衡加額錄取的方式補救。而像外語導遊考試等資格考,性質上是效標參照的考試,只要達到要求的智能水準就可錄取,補考僅是增
新興菸品對青少年的吸引力逐漸升高,如讓它合法化,變成「新興菸害」,不利青少年健康權的維護,也不利國人健康的保障,是值得社會大眾深切關注的問題。立法院院會將討論行政院所提《菸酒稅法條文修正草案》,明定紙菸、菸絲、雪茄以外的其他菸品,包括加熱或菸草產品,每公斤或每千支課稅一千五百九十元。因討論前不須交由黨團協商,修正案可望通過。不少民團認為,如此一來,加熱菸形同合法化。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就指出,臺灣目前吸食新興菸品的青少年估計在七萬三千名以上,如開放加熱菸課稅進口,恐鼓勵更多青少年吸食,會讓菸害防制走回頭路。該聯盟所做民調結果顯示,全國逾九成五以上家長反對電子煙、加熱菸及未來所有新型
一名男藝人在社群平臺上,分享與醫護友人的對話,表示「看到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了」,引發喧然大波。男藝人可能沒有惡意,也很快就刪除貼文,但官方為遏止網路不實消息,仍決定究責查辦。任何人評論疫情與抒發感受,若未影響防疫,應是言論自由。不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多來,確實每當國內確診案例一多,各種網傳消息就大增,卻假消息居多,動機往往不明。雖然有的是善意提醒,例如早期網傳各種治療偏方、未證實療效的中草藥,最近則流行分享居隔期間,應準備哪些家庭常用藥,但多數消息毫無根據,或連醫師都搖頭。去年有人在數十萬人的臉書社團貼文,稱某醫院封院、購物中心封館;最近有醫師貼文,指政府徵用快篩
學童染疫人數持續增加,許多縣市宣布,遠距教學再延長一週,以保護孩童。然而近日有國小學童向媽媽反映,確診隔離期滿回到校園,竟受到同學排擠,讓他很難過傷心。教師應多關注染疫學童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間,師長最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有時候會忽略心理方面的需求。兒童團體去年調查發現,三級警戒期間,有五成四的兒少覺得孤單,四成三以上出現難過心情。染疫的學童在隔離期間,無法與同學接觸,失去人際互動,更會感覺被孤立;康復後返校,若被同學排擠,心理會更難受,需要教師輔導,適應校園生活。今年有團體調查,僅兩成一的學生有去輔導室的意願,不願去輔導室的原因包括:不想跟輔導老師談話;認為輔導老師幫不上忙;隱
為達到「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目標,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聽取國發會報告「因應疫情新一波振興作為」,同意核撥三百四十五點六億元,在我國防疫策略轉型最後關鍵期,確保全體國民健康並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民眾生計。從昨天公布的振興補助對象鎖定餐飲、服務、運輸、觀光和藝文等,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間接透露蔡英文總統在四月初宣布,從「全面清零」轉向「重症清零、管控輕症」有效控管疫情,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正常生活,平緩度過Omicron風暴的防疫策略,正面臨嚴苛的信任考驗。相較Omicron在其他國家暴衝疫情,我國近兩個月確診成長曲線確實相對平緩,上週攻破九萬大關後,單日案例始終
屏東某名國小導師上課時,說到某男學生和其他兩名同學是「笨蛋三人組」,還批評成績差的學生是「朽木不可雕也」。男學生家長認為,孩子遭教師言語霸凌受辱遂提告,經法院判決賠償二十萬元。對這名教師而言,可說是一種慘痛的教訓。師生互動和溝通,言語是最常用的表達方式。教師都受過專業訓練,且是成熟的個體,面對不同家庭背景和資質的學生,尤其是學習弱勢和經濟弱勢學生,所使用的語言更應重視專業知能和態度,顧及學生心理感受。切莫以歧視或情緒性語言,傷及學生自尊,導致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隨著社會變遷及家庭功能式微,學生不當行為層出不窮,家長也將教育責任託付學校教師,無形之中增加教師沉重的
英國BBC和德國DW兩大國際知名媒體揭露,隸屬於中國北京字節跳動公司的「抖音」海外版「TikTok影音平臺」,以偽直播和假新聞報導俄烏戰爭,向全世界進行洗腦。該公司是由三家中國國家機構擁有,政府控制下的網站,在海外擁有超過十億用戶群,半數是三十歲以下年輕人,且已取代谷歌成為全球最受歡迎、流量最高的網路平臺。BBC發現TikTok為烏克蘭戰爭虛假視頻的傳播平臺,內容剪接自YouTube、敘利亞和車臣戰爭,及五年前烏克蘭軍事演習的影像,魚目混珠以偽直播欺騙閱聽者,臺灣與多國媒體竟大肆引用傳述。最近出現大量「俄總統蒲亭崇拜」風潮,塑造成「帥氣英俊」、「為民著想」英雄形象,目的在於挺俄,詆毀西
每當舉辦重大入學考試時,除了眾多家長陪伴考生之外,教育部門或地方首長都會親臨考場巡視,嚴重影響考場的秩序與安全。以日前剛剛舉辦完成的國中會考為例,嘉義、宜蘭、基隆、臺南等地方首長都至考場巡視,關心學生的安全與試務人員辛苦,可謂用心良苦。但是,形式上是否能有所變通?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之際。為因應疫情,考生須全程戴口罩、量測體溫,不開放陪考及午餐使用多功能隔板,確診者則不能參加考試,事務人員如臨大敵。這時,如果還有首長前來巡視,連帶一群陪同的官員與記者,不僅增加人潮,引發可能的傳染,讓考生更不安全;而學校主辦單位及試務人員在業務繁忙之際,還要陪同、說明,更增工作量與負擔。首長若
勞動力的穩定受新冠疫情影響,科技生產因供應鏈斷裂而頓挫,產品運送被缺船缺櫃塞港打亂,國際貿易因意識形態對立及俄國侵烏而受創,種種亂象推升通膨,形成物資稀缺時代(Age of Scarcity)的到來,許多國家及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受衝擊,臺灣也不例外,應審慎因應。對民生影響最大的是糧食及相關物資。疫情影響部分農業人力供應,農產品生產漸受影響,仍屬可控;但俄國侵烏,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立即無法生產和出口小麥、大麥及玉米。同為農業大國的俄羅斯則受西方制裁,亦無法出口糧食。目前由聯合國支助糧食的一億三千萬飢餓人口,有斷糧危機。臺灣多年來重視農業生產,糧食供應暫無懸念。但如
今年一月,中州科大爆發境外生黑工事件;三月,教育部便啟動「境外生全面教學品質查核機制」。五月,高苑科大卻又傳出境外生遭剝削傳聞,教育部查核機制的成效令人質疑。所謂教學品質查核,大抵上是主管機關訪視學校,再追查異常事態;政府本不應事先審查招生、課程等大學自治事宜,因此查核只能事後發掘問題,不肖者便有侵害學生權益的空間,這是大學自治原則的軟肋。高苑案的揭露,是因為境外生了解自身處境,而後使用教育部建置的境外生陳情系統,促使教育部介入,立委出面監督。顯然,境外生若有權益意識、法規知識,再加上國家制度支持,則學生權益便不容易受侵害。目前,教育部雖定期辦理境外生講座,但從網上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