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高中技藝競賽商業類中餐烹飪職種學科考試筆試考題,竟然題目、選項都與去年相同,而餐飲服務職種也傳出成績計算錯誤,導致無法頒獎,顯然整個競賽出題和計分都出問題,才會造成如此的不當疏失。高中技藝競賽參加學生和動員人力甚多,屬於大型競賽,其競賽結果不僅關係到得獎與否,也將影響到學生未來升學權益。因此,除了做好賽前準備工作外,整個競賽過程更必須做好公平、公正和公開,力求「零缺點、零失誤、零爭議」,才能確保整個賽事順利進行,且具公信力。技藝競賽繁雜,非單一學校所能承擔,因而分為家事類、海事類、農業類、工業類、商業類,由不同學校負責,彼此的溝通協調聯繫相當重要,且必須建立標準化作業程
各國防疫政策已逐漸解封,僅中國動輒將人民封鎖、隔離,影響人民工作生活,心中不滿累積醞釀已久。尤其之前發生貴州載運隔離者巴士翻車罹難;西安一名孕婦腹痛因核酸檢測過期,被拒於醫院門外導致胎死腹中;北京四通橋掛出抗議標語聲援死難者,要習近平下臺;接著又爆發烏魯木齊大火,因封控阻攔救災,釀成悲劇。南京大學生首先發難,集會高舉白紙,亮起手機燈抗議。吉林、北京、清華大學也群起響應,中國五十一所大學陸續為烏魯木齊死者舉行哀悼。並以手機廣為宣傳「白紙革命」,外媒也引用此名稱定位這波運動。雖有群眾高呼「習近平下臺」,但是主訴求是有關反抗封控的生活議題,扯不上推翻政權的「革命」,政府一出手,即被鎮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傳聞將要停招,不僅在立法院引起朝野立委關切,連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承諾,將對大專校院少數學門系所給予更大的支持。過去不少私立大學設有特殊領域的獨立研究所,教育部對獨立所師資、設備有嚴格規範,近年學生數減少,經費隨之短缺,私立大學辦學越來越趨向就業導向,也使以理念為創辦核心的獨立所壓力倍增,紛紛關門、停辦。反觀公立大學資源豐沛,招生壓力小,再加上公立大學,尤其是學術型大學,本就有發展新興研究領域、提升專業人才層級的責任,近年獨立所反而蓬勃發展,有部分是教育部政策引導設立,有些則是學校為擴增學術能量而設。部分大學設立獨立研究所回應國家發展之所需,也擴張了大學的
九合一選舉前,若干候選人因碩士論文被判定抄襲而退選;孰料選舉結束後,仍有落選者及相關政治人物的抄襲事件連環爆。他們的政治前途蒙上陰影,所涉學術機構聲譽受損,更是學子們的一大警示。學術倫理是學術發展的指針,也是人才培育的基石。倫理敗壞、秩序受摧,必影響社會對學界的信任感和價值觀。抄襲事件層出不窮、數量驚人,輿論質疑大學對學位頒授的「品管」;涉抄襲獲學位者由碩士「進階」到博士亦不符學位愈高、自律愈強的社會認知,影響大眾評價。因此,抄襲事件演變至此,須有更通盤的作為。首先,各大學應以杜絕抄襲、維護學術倫理為己任。全面檢查碩博論文,一時可能窒礙難行,但至少對抄襲案件較多的系所如臺大國發
微型電動二輪車(俗稱電動自行車)近日正式納管,須掛牌、騎行時須戴安全帽,並禁止未滿十四歲者騎乘;然而,這可能影響許多學生的通學。在部分地區,騎電動自行車通學的學生並不罕見。據靖娟基金會調查,國中生使用電動自行車的比率,最高的是花蓮縣,達到四成五,其次是臺東縣的四成。在公共運輸不普及的地區,學生騎電動自行車上下學,是可理解的選擇。電動自行車列管,雖是增進交通安全的必要之舉,卻也使偏鄉地區學生通學更加困難。為改善偏鄉公共運輸,政府近年來推行一系列政策,但各有缺憾。比如「幸福巴士」主要是由鄉鎮公所來經營一般業者不願投入的公車路線;但若乘客過少,便難以持續。再如「幸福小黃」或稱「小黃公
上月初,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舉辦國際研討會,會中學者引用「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調查結果,指出臺灣八年級國中學生的公民素養,在公民認知程度名列世界前茅,但實際參與校外活動頻率卻低於國際平均。臺灣學生的公民認知程度高於行動,主因是校園裡的公民教育,偏重知識面的講授,學生對權利、義務、法治觀念等了解較多,擅長考試,但多數人的公民行動與實踐,卻僅止於在媒體、社群平臺互動,只是電腦鍵盤手。狹義來說,公民教育是幫助國民了解選舉、納稅等權利、義務,可透過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等層面來學習。廣義來說,則需要思考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建立社會生活的共同認知,學習尊重差異、社會參與的素養。
因應地緣政治風險漸增,台積電赴美投資,建造五奈米晶圓廠,在二○二○年拍板定案後,就引發國人高度關切。美國白宮昨天證實,拜登總統將出席下週二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首批機臺設備到廠典禮,使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可能導致臺灣半導體尖端技術與人才外流問題,持續成為各界關注焦點。相較於一九九六年,台積電到華盛頓州投資建造零點三五微米晶圓廠,當時,美國穩執全球半導體製造先進技術牛耳,台積電則處於技術追隨者;如今「主客易位」,台積電以全球半導體技術領導廠商之姿,受到中美貿易大戰的「半推半就」,到美國投資第二座晶圓廠,國人憂慮我國先進製程技術外流,其實不難理解。政府在急於澄清護國神山被掏空的疑慮之時,
國家圖書館日前發布「一一○年學校閱讀風貌與閱讀力分析報告」指出,中小學師生每人平均圖書資料購置經費低於兩百元,去年更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國小,沒編列圖書資料的購置經費,顯示圖書館購置經費的確有不足現象。近十幾年來,教育行政機關結合民間團體,積極推動學校閱讀活動,對於營造校園閱讀風氣及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皆可看到成效。然而對於圖書設備添購,學校基層人員卻感受到「有心購置圖書,無力支持經費」的困境,導致學校圖書不易更新。圖書館是學生知識學習的水庫,而圖書是開啟學生智慧的搖籃。倘若學校空有圖書館(室),卻缺乏足夠和較新出版的圖書,勢必無法激起學生借閱圖書的動力。因此,編列經費添購圖書,實屬
臺灣史上首次修憲案交付公民複決,內容包括年滿十八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同意票須跨過投票權總人數的一半,約需九百六十一萬多票才能通過,本就不易。又逢選情冷清,總投票率僅百分之六十一,創地方選舉投票率歷史新低,不如以往均在七成左右,導致本案胎死腹中,而不同意票高達五百零一萬多票,與同意票旗鼓相當。許多人認為,十八歲年輕人仍無自主能力,對政治無知,喜追逐網紅和明星,恐選出不適任者。當下對比農業時代,教育普及且更高更廣,年輕人普遍能以科技產品取得資訊,擴展視野與充實觀點,反映了不同世代的知識背景與思維。有人認為,修憲通過後,十八歲可參選民代或縣市長,擔心他們當公職,天下將大亂。但現行
臺灣科技大學學生組成團隊,探討理工領域由男性主導的現狀,並建置線上配對平臺,依照高中女學生的學習興趣媒合大學理工科的女學生,幫助缺乏學習理工自信的高中女生探索科學領域,了解未來職涯發展的機會,以鼓勵她們勇敢選讀理工,最近獲得「世界科技大學聯盟學生競賽」首獎。性別平等推動多年,國內女學生的學習環境、動機、成就,近年來都有長足進步,但性別刻板印象仍存於科系的選擇,文法商、社會、教育等學科女多男少,理工科系則恰好相反。這個平臺的建置,正填補輔導女學生選讀理工科系的不足。女生不適合學習理工科嗎?事實不然,許多傑出女性科學家的成就即是明證。但由於受到根深柢固傳統刻板印象的影響,家長較少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