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兒童MIS-C 臺大醫院估未來1~2週達高峰

黃國甦/臺北報導 (2022/6/30)

十歲的睿睿(右)染疫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徵候群(MIS-C),經過臺大醫院治療,昨天參加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圖為睿睿手抱臺大醫院吉祥物醫寶與副院長高嘉宏合影。 攝影/高修民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但接下來一週到兩週可能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徵候群(MIS-C)高峰期。臺大醫院昨天召開記者會援引美國統計數據指出,MIS-C盛行率約萬分之三,今年截至五月下旬,臺灣累計約六十萬名兒少患者,推估病童人數將落在兩百名,加上臨床觀察MIS-C多是染疫後兩週到六週發病,近期可能會出現較多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的MIS-C人數,並未真實反映病童人數,根據中央統計,MIS-C個案累計十五例。不過,臺大醫院證實,光是臺大收治個案已累計十五例,據了解,長庚醫院也收治十多例,醫師呼籲中央應加強個案監測通報。

 針對通報數據落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表示,指揮中心此前僅公布MIS-C重症個案,輕、中症經中央審查後未公布。未來將針對輕、中、重症明確定義,並分別公布確診人數。

 臺大醫院指出,MIS-C多是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兩週到六週出現,此種併發症好發於十八歲以下,尤其是六歲到十二歲。美國二○二一年研究指出,每一萬名確診者會有三名MIS-C,非裔與西班牙裔最多,亞裔次之。致病機轉還不明朗,推測可能是新冠病毒攻擊後,有特殊體質的兒童產生免疫風暴,造成全身多系統發炎,包括心臟、腎臟、呼吸系統、神經、腸胃道、皮膚等,都可能發炎受傷。各國資料都顯示,MIS-C主要影響左心室功能,但較少像川崎症影響到冠狀動脈。

 另外,美國有一篇論文以一百八十六名出現MIS-C的兒童為對象,平均年齡八歲,其中九成有腸胃道症狀,八成影響心臟功能,死亡率百分之二。

 臺大醫院抽樣分析十一名個案指出,年齡中位數落在六歲,且都沒打疫苗,男孩多於女孩,其中兩人肥胖,一人有白血病,一人有川崎症病史。兒童多在確診後約二十天到三十天,出現發燒、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及腹痛等症狀,有六人曾發生休克。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叮嚀,即使是新冠輕症或無症狀的兒童,也可能併發MIS-C。後遺症方面,臺大醫院指出,如果疾病急性期間妥善照顧,預後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