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傳統織布技法
許春美傳承排灣文化

「地機」織布是排灣族的傳統記憶,七十二歲屏東縣排灣族耆老許春美原本擅長服裝設計,她因為爸爸一句「文化傳承不能斷掉」,開始回頭學習部落幾近失傳的傳統地機織布技法,並計畫寫書記錄各種織法和保存織紋背後的意義。除此之外,許春美在臺東、屏東等地開班授課,不少排灣族婦女才驚訝得知,原來自己的部落也有織布文化。許春美日前獲國家傳統工藝認證,成為排灣族第一位「人間國寶」。
許春美為傳承排灣族文化,學習近乎失傳的地機織布技巧,成為「人間國寶」。
幾根粗細不同的木頭,橫置於許春美伸直的兩腿上,老花的兩眼盯著上頭密密麻麻線材交錯而成的紋樣,神情專注而投入。她是目前排灣族人中,保有傳統織布技法(平織、斜紋織、夾織技法)最豐富也最完整的工藝師,十九年前曾榮獲第一屆國家工藝獎。
為許春美展示苧麻抽絲而製成的線材和作品。右圖為許春美展示排灣地機和織布。
許春美幼年時沒有接觸過傳統織布,她靠著父親從小觀看祖母和媽媽織布的記憶,口述指導各種織法技巧,一步一步摸索,找回排灣婦女自豪的傳統文化。許春美說:「織紋就是排灣的文字。」她年輕時覺得傳統織布已經落伍,比不過進口織布機器,但隨著接觸越深,越發現部落技藝的深奧與美麗,光是織紋就一輩子都學不完,而且每個織紋都存在不同文化意義。
許春美開班授課,傳承傳統地織技巧。為許春美(左)和學生展示自己設計,融入織紋的服飾。
許春美說:「排灣地織與泰雅地織的差別在於,排灣地織是使用腳板固定,再用經線挑花。」她表示,剛開始學習傳統織布時,「整經(紋樣構圖)」是最困難的步驟,常常會搞混而失敗。還好父親傳授她一套古謠,是早年排灣族婦女用「念唱」方式,記憶布線順序的「整經口訣」,助她克服學習瓶頸。
許春美的學生伊箖.潞郳耀說,老師教人織布從來不藏私,不管對方是原住民還是漢人,只要想學她就會教,而且會從無到有把學生教會。
許春美示範使用地機織布。
許春美考量到傳統織布原料難找,她會帶著部落婦女從種植苧麻開始,將苧麻抽絲剝繭做成線材,再一步一步學習如何使用「地機」,運用口訣織出具有排灣風格和紋樣的布匹,並剪裁成傳統族服。除了延續傳統族服,擁有女裝甲級證照的許春美還嘗試創新,將排灣織紋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
排灣族織布工藝在日本殖民統計時期出現中斷,為了更完整保存部落特有的織布文化,許春美曾發起「找尋最後一個織女」計畫。她帶著學生四處尋訪原鄉部落,希望從碩果僅存的「織女」口中,記錄更多技法和織紋,最後結集成冊並出書,不讓她這一代的口中再度說出「文化斷層」。
原住民立委伍麗華回憶,許春美接獲審查通知時有邀請她到場,她可以感受到許春美對文化掌握與詮釋的專精,「獲得人間國寶的肯定,一點都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