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想當然耳

(2012/9/15)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當曹操攻打鄴城袁氏時,袁氏家族的婦女多被侵侮搶奪,曹操的兒子曹丕就擅自霸占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於是寫信給曹操,說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就把妲己賞給周公。用以譏諷曹操縱容兒子強占人妻。曹操竟然看不出孔融的意思,還問孔融有什麼根據。孔融回答說,以當前發生的事來推斷,「想當然耳!」

 八百五十年之後,北宋蘇軾參加進士科考試,當年的論文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大意是無論處罰或獎賞,都應該心存仁厚。考官梅聖俞看到蘇軾的文章,大為讚賞,向主考官歐陽修推荐,這才讓蘇軾出人頭地。事後梅聖俞問蘇軾文章中「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話,究竟出於什麼典籍;蘇軾的回答竟然是「想當然耳!」讓梅聖俞大為驚訝!

 孔融是存心諷刺,假設推論;蘇軾則天生健筆,不免自我生造。兩件事都成為歷史佳話。「想當然耳」換成當前流行的說法,或許可以是「用膝蓋想都知道」吧!有人慣於用這句話批評別人,好像只有自己有智慧,別人都不用腦筋;那才是一味起鬨、「想當然耳」!豈不知人間事盤根錯節,非當事者難以釐清,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