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縣市長候選人 兒少政見掛零
(2018/11/6)

臺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在選前,檢視全國縣市長候選人的政見發現,針對兒少族群的政見比率偏低,甚至有三成的候選人沒有提出任何兒少政見;兩歲到三歲及十二歲到十八歲,這兩個年齡群的兒少,幾乎沒有相關政見被提出。聯盟呼籲候選人,補足兩歲到三歲幼兒照顧缺口,提出青少年政見,政策制定過程要聆聽兒少觀點,重視兒少參與權。
兒權聯盟走訪街頭,訪問十二歲到十八歲兒少:「你覺得縣市首長可以為你做什麼?」兒少提出包括「希望物價低一點,因為每天補習都要吃外食」「不要有早自習,臺灣學生上課時間過長」「教育政策可多些獎學金或補助,改善校園環境,修繕校舍」「公園或遊戲場遊具不要鐵製的,夏天容易燙傷」等意見。
臺大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執行祕書耿瑞琦表示,托育政策及資源分配應該多元並進,而非將所有資源都放在現金補助,以及擴增公共托育機構數量。
兒福聯盟執行祕書黃韻璇指出,縣市長候選人政見大多集中在學齡前幼童托育和育兒補助上,對於十二歲到十八歲學齡兒少,鮮少提出相關政見,呼籲應該提供兒少表意機會,例如增加縣市長和兒少接觸的管道等。
臺少盟祕書長葉大華表示,縣市長候選人應提出「友善兒少青年安全空間」相關政見,包括成立青年事務專責單位;積極面對不適任教師、性平教育等,建構沒有歧視的空間;在社區提供專屬兒少的文化休閒空間等。
警察專科學校助理教授張淑慧建議縣市長候選人,可從家庭教育、青少年文化、休閒、兒少的參與式政策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