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  book
  •  book
  •  book
  •  book
  •  book
  •  book
  •  book

GOOD!古的工藝有智慧

  •                     
  • 作者:王派仁
  • 繪者:阿喵
  • 出版日期:2022年1月14日
  • 圖書分類:科普館--其他書籍
  • 適用對象:中年級以上,
  • ISBN:978-957-751-887-3
  • 注音:無
  • 定價:320元
  • 網路特價:79253

內容簡介


\\STEAM魂大爆發,古人發明超展開//
走讀臺灣先民25種為了解決生活難題而誕生的工藝發明,
啟發孩子的創客(maker)靈魂、培養思考與活用知識的核心素養!

想想看──
✔沒有冰箱,要怎麼保存食物,並且防止蟑螂、螞蟻來偷吃?
✔沒有汽車、火車,要怎麼把山上砍下的原木運送到山下呢?
✔沒有鐵釘,要怎麼接合木材,製作家具、建造房屋或廟宇?
✔沒有電力、音響和喇叭,怎麼讓觀眾聽見臺上演員的聲音?
✔沒有鋼筋混凝土,光用泥土、竹子、廢棄物也能蓋房子?!
──這些難題,聰明的古人都有答案!

古早時代,沒有自來水,沒有電力系統,沒有石化燃料,沒有複雜機械……但是,為了克服生活中的種種不便利,臺灣先民們運用有限的資源,巧妙地創造了各種器物、工藝技術、建築工法,不僅兼顧環保和美學品味,也將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STEAM」跨領域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部分創意概念甚至延續到了現代仍相當實用,這些先民根本就是最早期的創客(maker)呀!

跟著書中的可愛插畫和實景照片,學習先民在生活、建築與農業等方面展現的智慧,一起探索臺灣的「古」(GOOD)工藝吧!


【本書閱讀說明】
1. 「STEAM」主題應用:在本書目錄和每一篇章的開頭右下角,我們會看到代表科學(Science)的S、技術(Technology)的T、工程(Engineering)的E、藝術(Art)的A 或數學(Mathematics)的M,表示該篇介紹的工藝所應用的領域。例如:〈榫卯 兼具力與美的木工藝〉標示了STEA,就是說這項工藝運用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的素養。
2. 「溫故知新」:每篇文章包含【古人工藝智慧多】和【古的工藝新用途】兩個單元,除了說明古工藝在歷史脈絡下的發明由來和運作方式,也延伸介紹相同原理沿用至今,變身成哪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物。

本書特色


☆知識跨域應用的最佳典範──結合風靡全球的STEAM素養教育,帶領孩子認識古老卻不過時的臺灣工藝智慧。
☆貓咪百工圖──人氣插畫家阿喵,讓貓咪化身建築師傅、製磚工人、街屋商人、壓路車司機、農夫……呈現書中滿滿可愛的【貓咪百工圖】。
☆GOOD!手工藝小劇場──書封後折口特別設計單元【GOOD!手工藝小劇場】,提供臺灣老屋與雙貓角色圖樣,供讀者DIY剪下做成紙偶,裝飾擺拍兩相宜。

推荐


專業推荐──讀過都說GOOD!
老屋顏工作室
吳念祺(每天都要一起玩STEAM x Play親子學習平台創辦人)
洪榮昭(臺師大工業教育學系教授)
張仁吉(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陳振威(新北市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資深研究員)
曾燦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臺北市立龍山自造教育與科技中心

「本書內容包含實際的生活情境、舊科技的原理與新科技的應用,幫助孩子從經驗建構知識,引發好奇與探索的動機,學習科技、科學概念,值得推薦!」──洪榮昭(臺師大工業教育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給孩子的STEAM新素養好書,傳承老祖先的智慧與巧思,培養孩子跨領域思考,面對挑戰,迎向未來。」──曾燦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作者簡介


文字.攝影
王派仁

臺中市山陽國小校長,也是專欄作家,文章定期發表於《國語日報》;出版過11本語文、歷史、文化相關的兒童科普書,並多次獲得地方文學獎。
曾擔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委員、南一書局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主編寫。

繪者簡介


插畫
阿喵A-Meow

臺南人,姓蔡,插畫創作者。
喜歡從生活、貓貓狗狗與大自然中尋找靈感,擅長以色鉛筆、蠟筆描繪作品,時而幽默,時而療癒。
於2020年正式創造插畫角色阿喵菜市場,招牌耍酷動作,深受廣大貓奴朋友們喜愛。
FB粉絲專頁:阿喵菜市場。

目錄


作者的話

\日常巧思/
廚房護城河 防止螞蟻入侵ST
竹製家具 涼爽環保妙用多TE
石器工具 秤重輾壓樣樣行STEM
圓弧形磚 居家安全防碰撞STEA
鑿水道挖水池 前人用水有妙方STE
木馬和木馬道 拖運木材更省力STE

\木工妙用/
街屋 夜晚變身有機關TEA
木門窗 創客靈感無極限STE
榫卯 兼具力與美的木工藝STEA
斗栱 傳統建築的強壯手臂STEA
藻井 不插電的戲臺擴音術STEA

\農業錦囊/
古農具 水稻田專用衝浪板ST
穀倉 散熱通風防發霉STE
高腳屋 保存糧食防老鼠STE

\建築法寶/
土埆磚 就地取材蓋新房STE
金包銀工法 曖曖內含光的保險箱TEA
拱圈 石塊推疊的承重魔法STEAM
磚泥 是建築材料也能做生活器物STA
建築知識 和閩南語俗諺相映成趣TEA
卵石河堤 亂中有序的生態工法STEAM

\特色裝飾/
木窗花 讓人眼花撩亂的老屋萬花筒TEA
建築造形 透露屋主職業和房屋用途TEA
紅磚氣窗 福氣美觀顯技藝TEAM
動物設計 向大自然學習的建築工法STEA
摩登裝飾 發現西化歷史TEA

後記 「古的」工藝學「GOOD」素養


作者後記


「古的」工藝學「GOOD」素養

曾經有人問我:科技與網路發展如此快速,要學習新的知識已經不容易了,還花時間認識舊工藝、老建築做什麼?其實,同樣的疑惑也曾經在我心中盤旋……

不過,就在持續不斷的紀錄與探索臺灣傳統工藝和老建築的過程中,一件又一件蘊含古老智慧的技藝──例如,不用插電就能擴音的戲臺設計、就地取材又環保的河堤卵石工程、不用釘子就能接合梁柱的榫接工法……都讓我不禁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先前的疑惑與不解也都被一掃而空。

本書的內容,主要來自我從2018 年底開始,連載於《國語日報》的「傳統工藝現在進行式」專欄,期望透過角色對話、相片與情境插圖,帶領中、小學生輕鬆進入臺灣老建築、舊工藝的殿堂,同時汲取美學養分、工藝巧思,並培養環保的生活態度。

如今這些專欄重新整理,分成「日常巧思」、「木工妙用」、「農業錦囊」、「建築法寶」與「特色裝飾」五大單元,邀請孩子去閱讀與學習前人在生活、建築與農業等方面展現的工藝和智慧;另外,我在每個篇章的最後都舉出「古工藝新用途」的事例,期能激發孩子產生新的思考與應用。

108 課綱強調學習要從生活和在地出發,以及近年風靡國內外的STEAM 素養,皆與本書的目標不謀而合──希望孩子能承繼古人的智慧,看他們是如何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的跨領域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從而發想、創造器物、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溫故而知新」。

即使科技進步的速度飛快,我依然深信很多事物的本質不會改變,就像本書介紹的工藝技術,展現了前人的智慧和生活經驗,不但不會被時代淘汰,還能觸發嶄新的想像。

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閱讀並實地探索臺灣「古的」也GOOD 工藝!

王派仁

內容連載1


榫卯 兼具力與美的木工藝

【古人工藝智慧多】
木頭是傳統建築中經常使用且重要的材料,建造時,會聘請專業的「大木匠師」來設計,他們最厲害的技巧就是不用釘子把木頭接合,而是用「榫卯」。

舉例來說,要把兩塊木頭接在一起,會將其中一塊木頭切削出凸的部分,稱為「榫頭」,另一塊就會挖鑿出對應大小的凹洞,稱為「卯眼」。將榫頭插入卯眼,兩塊木頭就能固定在一起。

如果只是把柱子立在地上,和梁(用來支撐屋頂的橫木)榫接在一起,還是很容易搖晃,所以建築師傅會在梁、柱交會的直角處,用榫卯的方式,放一塊叫做「托木」的木板;這樣一來,也能讓梁得到更多的支撐力,更不容易折斷呵!

這塊托木有個專有名稱,叫「雀替」或「插角」。後來,工匠為了美觀並防止木頭腐壞,都會在托木上雕刻圖案,並且加上彩繪。像龍頭魚身的「鰲魚」,就是很常見的雀替圖案──傳說中,鰲魚喜歡吞火吐水,在木建築中放鰲魚,也有「防火」的涵義。

傳統木建築中,還有一種功能類似托木的物件稱作「員光」,是一整片的木板,做成彎拱的形狀。員光除了有穩定作用外,還因為面積大且位置低,是最容易被看見的木雕,所以都會由技藝高超的匠師來雕刻,最常表現的題材是《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中有名的章節。

下次到寺廟裡別忘了欣賞看看呵!

【古的工藝新用途】
托架
現在有很多自己動手做的家具,也會利用「托木」的概念來強化建物支撐力。例如,有一種可以鎖在牆壁的層板,上頭可以放東西;為了讓它可以放更重的東西,並且更穩固,會在下方鎖上「托架」。不過古代的托木不必用到螺絲,是不是技巧更高明些呢?

內容連載2


土埆磚 就地取材蓋新房

【古人工藝智慧多】
現在的人大部分是住在建築公司興建的住宅裡,但是以前的人大都是「自己的房子自己蓋」,有時候也會邀請鄰居幫忙。此外,大多數建材也都能從住家附近取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就地取材」。

一般來說,泥土最容易取得,有些靠近河邊的地方可以用卵石;在靠山的地方,就可以使用竹子;海邊則會用咾咕石,或許可以用「靠山用山,靠海用海」來形容呢!

取得的材料得經過一些步驟,才能變成蓋房子的建材:泥土要加水攪拌,另外要加上一些細稻草稈,增加泥土黏著力,再由人或牛去踩踏;接著把泥漿放到方形的木頭模具裡,最後晒乾,就成了一塊又一塊的「土埆磚」。

這種土埆磚一塊一塊的,疊起來的話,就可以像砌紅磚一樣的蓋出一大棟房子。不過,臺灣氣候潮溼,常下雨,所以古時候的人會在土埆牆的底部堆砌卵石,加強穩固力。

竹子要怎麼蓋房子呢?你或許有看過直接把一枝枝竹子綁在一起所建成的房子,可是竹子之間有很多縫隙,根本沒辦法遮風擋雨。因此,古人會先把竹子用刀子剖開成長竹片,再把竹片編織成像籬笆的樣子──一種是利用竹子本身的彈力,讓上下交織的竹片相互夾住;另外一種是用麻繩綁住。這樣編成一片片的竹子,就可以當作牆壁的支架。接著再用土埆材料當成泥漿抹上去,這樣的工法,就叫做「編竹夾泥牆」。

不論是土埆屋或編竹夾泥牆,最後都要抹上一層灰泥。這樣不但可以讓牆面平整好看,也讓房子不怕雨水侵蝕!

【古的工藝新用途】
天然建材
臺灣近幾年提倡自然建材,嘗試使用竹子和泥土等天然材料來蓋房子。二○一四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上,就有一間資源回收場是用竹子為支架,再抹上水庫淤積的黏土、沙子、廢棄稻稈、稻穀等材料,當作牆壁,重現老祖宗蓋「土埆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