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成語小劇場 卡麥拉
看童畫、讀典故,進階了解不平凡的成語智慧
欣賞50個成語接龍的精采好戲
本套書特色
◆歸納整理各版國小國語文課文,以【小學生必知】、【小學生必看】、【小學生必讀】、【小學生必懂】四本,帶領孩子一步步進階完成小學課綱必修的200個成語,並抓出課本沒教、年段不可不知的40個成語延伸學習:
全套深入了解240個成語,奠基孩子的國語文基礎,搭好國中國文學習古文的最佳橋梁!
每冊收錄50個課文必學成語+10個延伸成語+成語接龍創新童話
◆結合漫畫劇場概念,每個成語以一幅幽默童畫呈現,輕鬆記憶沒負擔:
將文字化為幽默圖像,一個成語一幅童畫,一看就懂、輕鬆記憶
◆每個成語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讀典故學品德:
原汁原味保留成語的來龍去脈,透過背後的小故事,懂得隱含其中的中國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
◆每篇成語故事後,「成語小劇場」開幕──活用成語、故事接龍:
「成語小劇場」,以童話接龍方式,再次趣味呈現剛學過的成語,加深印象、靈活運用!
推荐序
推荐文
每個成語都有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林文寶
「成語」是文學長河上的卵石,經歷時間淘洗,形成溫潤又簡潔的詞語。從成語之中,我們看見文學之美。
一般成語的來源,不外乎神話寓言、歷史事件、經典的名言、民間俗語,以及文學作品,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累積,也是大家共同的語言。
因而每個成語都有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這故事也許千百年了,也許是剛發生不久,但因為這故事的內涵及啟示,最後簡化成一句話,而這句話成了一句成語,成為大家生活溝通上的一部分。只是時間一久,大家習慣使用,但隱身在背後的故事,常被大家遺忘,因而也會有誤用的情況。
重視學生語文能力,欲提升學生表達能力,閱讀成語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親近文學。
作文是國語文的整體表現,無論字詞的運用、片語的熟悉、文法的理解、句型的認識、段落的安排,以及篇章的組織等,都要平時的學習及練習,了解成語產生的緣由,才不會誤用。
老師及家長都是學生的學習鷹架搭建者,由小學低年級的字詞基本學習,搭建到中高年級,成語的運用便成了一項不可忽視的環節。每個成語都由簡單的幾個字構成,簡單的幾個字便能適切的表達心中的意思,這就是成語的功用。學習到的成語越多,語意的表達也就越順暢。
澎維和國隆從坊間的各版教科書中,按年級,各挑出五十則常使用及慣用的成語,說明意思,簡明敘述成語的來由故事,再示範造句,最後以童話接龍的方式,趣味呈現成語的便利與用法。
這套《成語小劇場》,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在學童的語文學習、表達上,都是不可多得的語文學習工具書。這套書的編排也是由簡易到深刻,按年級而上,網羅成語中,小學階段該認識學習的,是一套值得推薦的學習工具書。
作者序
說個故事
洪國隆
你要我說小學時的事。
我小學時,沒有回家作業,也不用讀書。
應該說:不是沒有功課,而是這些事,在我的腦裡,竟然沒有留下蛛絲馬跡。
那小學時你都做什麼呢?
我打開腦袋裡的電腦,按了搜尋鍵,迅速找到了兩樣物件——棒球和音樂課。
小學時,四十幾個同班同學,不分男女,都是棒球迷。平常話題無不繞著紅葉少棒、七虎少棒、日本和歌山隊轉。國家少棒隊在美國威廉波特參加比賽,半夜二三點實況轉播,每個同學比上學還準時的聚集在電視前,大聲呼喊,不斷加油,聲音大到好像隔著太平洋,在對岸參賽的選手都感受得到。
記得一年,冠軍爭霸戰,對手是美西隊,對方派出高壯投手麥克林登,前幾局讓我國選手一籌莫展,吃盡了苦頭。一群在電視前的啦啦隊,個個如坐針氈,球賽到後段,突破三比三的僵局,一口氣得到十二分,最後贏得勝利。
那些選手的奮戰精神,讓我想起——秦朝末年,項羽破釜沉舟、抱著必勝心攻取鉅鹿的歷史。
小學六年,六位導師都是男的,他們有個共同特色——彈得一手好風琴。
琴聲細細柔柔,伴隨著腳踏風箱的節奏,我永遠記得。校園裡隨時都能聽到風琴聲,春神來了、造飛機、泥娃娃、捕魚歌、王老先生有塊地……耳裡聽著、心裡跟著唱和。
我對國小音樂課的記憶,就像在書裡讀到——春秋戰國時期,有個非常會歌唱的女子名叫韓娥,歌聲餘音繞梁,讓人難忘。
你不是不讀書嗎?
呵呵,我不讀死書,但愛讀故事,最後還去景色優美的臺東,研習兒童文學!與書為伍的轉變,是我天濛濛亮就起床到田裡,太陽下山前才回家,從來不管我有沒有寫作業、有沒有讀書的父母,萬萬想不到的。
無法盡數的好故事,只要我歪著頭,就出現在我腦袋。我選六十篇發生在兩百年、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前的故事,說給你聽,好嗎?
內文摘錄
01三寸不爛之舌
【簡單來說】口才非常好。
【原來如此】
成語「三寸不爛之舌」的典故有兩個,一個出現在《史記》的〈平原君虞卿列傳〉: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國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救,希望楚趙聯合,一起抵擋秦國。
平原君打算從門下的食客,挑選二十位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去楚國。只是能符合文武兼備條件的,只選出十九人。這時,有個叫毛遂的人自我推薦,平原君勉強接納了他。
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這時,毛遂拿著劍走向楚王,詳細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終於說服楚王。
平原君回到趙國,有感而發的說:「我從今以後,不敢再以貌取人了,我自以為不會漏掉好的人才,沒想到對毛遂,真的看走了眼。毛先生不是用卑微的態度和楚國談判,他義正辭嚴,讓趙國的地位有如九鼎、大鐘那般受到敬重;毛先生只用三寸之舌,詳細的向楚王剖析楚趙聯盟的好處,這是促使楚王答應和趙國合作的關鍵,這種口才,強過百萬大軍哪!我以後再也不會以外表來看待一個人了。」
另一個典故出現在《史記》的〈留侯世家〉。留侯是協助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的軍師張良。
天下底定之後,漢高祖想廢掉原太子,立自己喜歡的戚夫人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惶恐,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有大臣對呂后建言:「張良善於謀略,皇上也信任他,請他出面,或許有機會可以改變高祖的想法。」
張良想起了四個人,這四人已經八十多歲,當初因聽說漢高祖待人無禮,逃避躲藏在山中,不肯在漢朝當官,但是皇上還是很敬重他們。
有一次朝中宴會,太子身後跟著四個人,皇上問:「他們是誰?」
四個人向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
高祖大驚失色:「我訪尋各位好幾年了,你們都躲避著我,現在你們為何跟隨我兒子,願意和他交遊呢?」
「陛下看不起讀書人,喜歡罵人,我們凡事講求義理,不想受辱,只好逃躲。我們私下聽說太子仁義孝順,謙恭有禮,認識的人無有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效命的。」
後來高祖也就沒有另立太子了。
張良有感的說:「我家世代在韓國為相,到韓國滅亡,不惜花費千萬家財,替韓國向?秦報仇,天下震憾不已,『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現今憑藉著三寸之舌當了高祖的軍師,封地廣大,地位崇高,這樣的禮遇對一個平民來說,是再也不能超越的榮耀,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我願捨棄人世間的事情,追隨上古仙人赤松子的腳步,四處遨游。」
《史記》中,用「三寸之舌」或「三寸舌」,形容毛遂的口才極佳,或張良的自謙,後來演變為「三寸不爛之舌」這成語,都是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好。
【出處】漢朝 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
【造個句子】
小華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父母,為他買了一臺平板電腦。
【成語小劇場】
青蛙呱呱是動物村的村長。大家選他當村長,是有原因的。
動物村住了許多動物,發生爭執是常有的事。
俗語說:「凡事以和為貴。」呱呱就是因為個性好、人緣佳,又會說話,當上村長,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排解村民的爭吵。
只是這爭吵,有如潮水,一波未了,一波又起。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02三思而行
【簡單來說】做事謹慎小心。
【原來如此】
季文子是魯國三家大夫之一,掌握魯國的實際政權。雖然他權勢、地位非常顯赫,卻過著樸實的生活,家人穿的都是棉布衣,生活器具實用就好,不講究華美,人們都認為季文子是一位廉潔的人。
季文子做事謹慎小心,每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也就是多次的考量才下決定。
季文子去世後,人們還會傳述他的好,孔子也聽說了,不過孔子有他的看法,覺得「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兩次就夠了,反覆思考太多,下不了決定,反而變得猶豫不決,讓優點變成了缺點。
論語「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就是形容季文子做事要經過反覆的考慮,「三」不一定是「三次」,指的是「多次」的意思。這也是成語「三思而行」的由來,當成做事謹慎小心來使用。
【出處】戰國 孔子弟子等編《論語.公冶長》
【造個句子】
做每件事都要三思而行,不可魯莽,才不容易出錯。
【成語小劇場】
叩叩叩、叩叩叩!
「村長,快來評評理,這世界怎會變成這樣?」鱷魚止不住生氣的說:「我肚子餓,跟斑馬要根腿來吃,沒想到他竟踢我一腳。」
「呃,凡事要三思而行,」呱呱眨眨大眼睛,「如果斑馬少條腿,運動會誰來跑接力賽呢?」
鱷魚覺得呱呱說的有道理,點點頭離開了。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
03巾幗英雄
【簡單來說】女英雄或才華出眾的女子。
【原來如此】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曹操的重要助手。
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滅了蜀漢後,受魏文帝封為晉王,並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打敗曹魏,建立晉朝,是為晉武帝,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宣帝紀〉便是記載司馬懿的事蹟。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攻打魏國,魏國的軍事統領司馬懿帶兵與諸葛亮相抗,雙方部隊在渭南對陣,諸葛亮由南邊蜀地而來,戰術上必須急攻,好幾次對著司馬懿叫陣,但司馬懿卻採取拖延戰法,不跟諸葛亮直接對打。
諸葛亮知道相持不下,時間一久,對蜀軍非常不利,而如果發動強攻,魏軍守住深溝高嶺,要打敗魏軍恐非易事。
焦急的諸葛亮想出一個計策,他派人送婦女用的頭巾和髮飾給司馬懿,並附上一封信,說司馬懿身為軍事統帥,卻不敢出兵迎戰,身為將領而不上戰場,就好像婦女戴著頭巾、髮飾一樣,司馬懿簡直就是個女子。
司馬懿看到信之後,雖然生氣,但他知道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加上魏國天子的阻止,司馬懿就是不出兵對戰,沒有中了諸葛亮的計謀。
〈宣帝紀〉中記載:「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就是「巾幗」兩字的由來,用來代表女性。
後來稱女英雄或者才華出眾的女子,便加上「英雄」兩字,成為「巾幗英雄」。
【出處】唐朝 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
【造個句子】
小貞是棒球隊的女選手,身手不輸男生,是一位巾幗英雄。
【成語小劇場】
不久,花花也來敲門。
花花是一隻母老虎。
去年颱風來襲,動物村一片狂風暴雨,眼看樹屋要被強風吹垮,猴小弟快被吹上天,好在花花及時發現,趕緊跳上樹,救出嚇壞的猴小弟。
這次事件,大家才知道面惡的花花,其實是古道熱腸的巾幗英雄!
【欲知後情 請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