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話畫說童年
榻榻米

文‧圖/許書寧 (2021/12/17)

 日式建築中少不了鋪設榻榻米的「和室」。

 榻榻米由藺草編成,規格大約定形於平安時期,已有千年歷史,是極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作家遠藤周作於戰後留學法國,有一次被問及「聽說日本沒有床,大家都直接睡在地上?」他試圖解釋榻榻米,無奈語言能力不足,只好說:「不,我們睡在稻草上。」反而讓對方更為瞠目結舌。

 遇上好天氣時,日本人喜歡將榻榻米搬到戶外曝晒。拆卸榻榻米好似解除塵封多年的記憶,特別是那些鋪在榻榻米下方的泛黃報紙,總是不期然出現,興致高昂的重述早已過時的最新消息,令人回味無窮。

 臺灣人因為半個世紀的「日本時代」,也與榻榻米培養出獨特的情誼。

 我的外婆家位於北港小鎮,巷口就有一家彌漫藺草香氣的榻榻米工廠。外婆家本身是一棟門面窄內裡深的老房子,形狀類似細長的鰻魚籠。前廳與尾端的廚房間以走道相連,走道旁有兩個鋪滿榻榻米的小隔間,分別為外公與外婆的寢室。

 外婆房裡的榻榻米鑲著紫紅色布邊,布上用金線繡著龜甲形狀的花紋。房間門戶洞開,與走廊相隔的紙門擱置一旁,從無用武之地。房裡有一座厚重的木製衣櫃,以濃濃的樟腦氣味包裹衣物和日本旅遊的紀念品。

 與外公房間相隔的薄木板牆上,琳琅滿目的掛著老祖宗的相片、裱框的獎狀,以及外婆畫的二十四孝與米老鼠。角落堆疊大大小小的紙箱和餅乾盒,裝滿外婆編織娃娃用的勾針毛線鈴鐺亮片與塑膠珠子,宛如百寶箱。

 午睡時,我們三姐妹會在榻榻米上躺得七橫八豎,肚上蓋小涼被,吵著要外婆說故事。外婆的「講古」來源除了軼聞野史外,也包括自身體驗,其中最精采的當屬「救了四個小孩」的故事。

 「那時候,我在區長家帶囝仔……」外婆總是如此開頭。

 故事發生於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政府以武力鎮壓全臺,大軍隨同戰車來到北港,鎮長與區長都被逮捕。那時候,二十多歲的外婆尚未結婚,正在區長家幫傭。軍隊來襲時,區長夫人不巧出遠門,只有她和四個小主人在家。外婆急中生智,拆下榻榻米豎直,將孩子藏在榻榻米與牆壁的夾縫間,囑咐他們千萬不能出聲。

 「後來,國軍來了,穿著鞋子就走上來。我拿椅子給他們坐,假裝不害怕。」

 多虧外婆的機智,四個孩子毫髮無傷。區長夫人感激涕零,多年後還經常回來拜訪道謝……

 躺在榻榻米上聽這個故事,感覺格外生動。

 直到今天,我還是經常想起外婆家的榻榻米、由天窗灑落其上的日照,以及貼在外婆身旁午睡的美好時光。

 事隔多年,人物景色早已不復存在。記憶深處卻好似滲染藺草令人心安的氣味,隨同兒時的吉光片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