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15陸域生命)、108課綱(環境教育)
小燕鷗來臺繁殖 宜縣保育成果豐

小燕鷗來臺繁殖,民眾一起守護棲地。圖片提供/海保署
每年四月到八月為小燕鷗繁殖期,群鳥橫越大海來到臺灣,當作「夏日樂園」。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持續三年調查小燕鷗,主要繁殖地包括:宜蘭的蘭陽溪口和南澳溪口、花蓮溪出海口、嘉義的新塭滯洪池和布袋溼地公園、桃園竹圍漁港、新竹、苗栗沿岸等;其中在宜蘭的小燕鷗巢數突破五百巢,繁殖成功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七,創下近十年新高。
小燕鷗是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每年四月中旬自澳洲、紐西蘭等地,遷徙超過一萬公里,抵達臺灣沿海,求偶、繁殖及育雛等,屬於高營養階層生物,對繁殖棲地忠誠度高,可成為監測河口溼地與沿海生態系的指標物種。
海保署副署長施義哲表示,小燕鷗是臺灣夏季限定的訪客,也是唯一在本島繁殖的保育類鷗科鳥類,最愛棲息於河口與沙灘,每年準時來臺孵育。海保署自一一○年起與臺大研究團隊及各地鳥會合作調查全臺小燕鷗,掌握牠們繁殖情形與族群分布。
調查結果發現,臺灣各地有多處「小燕鷗人氣繁殖地」,其中,宜蘭縣政府於蘭陽溪口南段沙洲設置圍籬並設立告示牌,成功防止遊蕩犬隻及人為干擾,使當地小燕鷗巢數突破新高,繁殖成功率更創下近十年最佳成績。截至一一三年,臺灣本島小燕鷗成鳥數量,最高達三千四百六十八隻。
保育小燕鷗 海保署籲四不一要
施義哲指出,小燕鷗築巢與育雛面臨許多挑戰,有人為干擾與遊蕩犬威脅等。為此,海保署於一一三年起舉辦四場「燕鷗保育平臺會議」共同研擬對策。例如,在臺東卑南溪口,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荒野保護協會及臺東縣野鳥協會等單位合作,討論如何在水覆蓋工程與小燕鷗棲地保護間取得平衡。
宜蘭縣農業處則透過公私協力模式,推動小燕鷗保育計畫,除了在蘭陽溪口、新城溪口及南澳溪出海口等重要繁殖區設置圍籬,並捕捉流浪犬貓,同時成立「海洋指標生物小燕鷗守護巡守隊」,透過淨灘、環境教育等,保護小燕鷗孵育幼雛。
海保署呼籲,小燕鷗需要大家守護,民眾遵守「四不一要」原則,車輛不穿越巢區,不接近繁殖巢,不造成遊蕩犬貓群聚,不餵食小燕鷗,遊憩要注意足下,讓海鳥生生不息。
新聞延伸
臺灣是許多候鳥的中繼站,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候鳥。越多候鳥暫時停棲在臺灣,代表著生態保護做得越好。師生可以延伸學習的知識,包括:
為什麼臺灣成為候鳥的中繼站?臺灣常見的候鳥有哪些?這些候鳥南來北往,原因是什麼?春夏季節看到的候鳥,主要往哪個方向飛?冬季候鳥的飛行方向,又是哪一邊?
候鳥停留在臺灣的時候,常遭遇哪些挑戰或風險?想要觀察來臺灣的水鳥,例如小燕鷗或黑面琵鷺,在哪裡最有機會看到?觀察、欣賞或拍攝候鳥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