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傳奇故事:每天十分鐘,換孩子讀給你聽
-
- 作者:馬景賢
- 繪者:蔡尚儒
- 出版日期:2020年5月4日
- 圖書分類:故事館--其它書籍
- 適用對象:低年級,中年級,
- ISBN:978-957-751-846-0
- 注音:有
- 定價:320元
- 網路特價:79折
253元
內容簡介
繼最受讀者喜愛的暢銷好書《林良爺爺的700字故事》、
《林海音奶奶的80個伊索寓言》之後,
睽違10年再次推出文學大師說經典系列!
國家文藝獎作家——馬景賢爺爺讓孩子愛上古典文學的壓箱寶
千年淬鍊,十六則通達人情事理的故事。
朗朗上口,最適合讓孩子「念」給你聽。
「不僅中西需要翻譯,古今也需要對譯」,
馬景賢爺爺為孩子精選【唐宋經典】,以優雅、淺顯的文字,
呈現〈爬索仙〉、〈杜子春〉、〈北斗七星不見了〉、〈鬥雞童〉等
魔幻又真實,傳達生命哲理的古典傳奇。
何敬堯|奇幻作家,《妖怪臺灣地圖》作者
馬念先|音樂人
陳郁如|【修煉】、【仙靈傳奇】系列作者
許建崑|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暨兒童文學工作者
廖玉蕙|作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掌聲推薦
馬爺爺筆下的唐宋怪譚、遊俠奇人、仙鬼妖精,都讓人目眩神迷,忍不住趕緊翻讀下一頁。但,荒誕虛幻的情節,並非道聽塗說,而是深藏生命的哲思,蘊含著歷史與文化的光芒。
──何敬堯
打開這本書,慢慢品味唐宋的傳奇故事,真的好過癮,好多故事以前就聽過,人變驢、龍宮遊等,這些古代奇幻在馬爺爺的敘述下,更是精采。大小讀者一定會喜歡,值得收藏欣賞呵!
──陳郁如
本書合乎現代的語言文字,孩子不僅容易理解,而且可以朗朗上口的念誦……,不但增強語文能力,對人世間衝突事件的認識與轉化,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都能立竿見影。
──許建崑
(以上皆按姓名筆畫排序)
書籍特色
◆特邀專家撰寫「詩文品賞」單元,有助於奠定古文素養基礎,感受古典原著之美。
◆不疾不徐、不褒不貶、「不說破」原旨的說故事方式,讓孩子反覆咀嚼經典作品的內涵。
◆2019年「華文朗讀節」主視覺設計師──新銳藝術家蔡尚儒,全新繪製插畫。
◆畫風魔幻,視角獨特,光影變化細膩,呈現立體動畫效果,刷新古典文學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馬景賢(1933~2016)
河北良鄉縣人。筆名知愚、馬路。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夜間部。1949年隨軍來臺,半工半讀完成中學學業。曾服務於國防醫學院圖書館、中央圖書館(今中央圖書館)、農復會(後改為農委會)。
公餘之暇喜歡兒童文學,曾主編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擔任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評審委員、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國語日報董事等。
兒童文學作品包括兒歌、童話、小說、散文、戲劇、相聲及翻譯等,著作豐富,有:《小英雄與老郵差》、《三隻小紅狐狸》、《說相聲,學語文》、《春風春風吹吹》等書。
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中華兒童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等。
繪者簡介
蔡尚儒
1990 年生於高雄,2012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術組畢業。
目前承接包含出版、藝文活動、音樂、影像等領域,各式平面設計與插畫專案。
作品曾刊載於 2019 亞太設計年鑑。
‧Website|dotsrt.cargo.site
‧Facebook|Dot SRT
序
推荐序
聽馬爺爺說一段唐宋傳奇
許建崑│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暨兒童文學工作者
大唐盛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洛陽、長安,曾經作為各國使節往來和世界商旅的重心。當時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等,他們的詩篇源遠流長。而唐玄宗天寶十四載(西元七五七年),安祿山亂起,政治紛擾,社會逐漸衰落。到了德宗貞元年間,有一群新科進士,如白行簡、沈既濟、陳鴻、沈亞之等人,擔任公職之暇,拿起筆來寫故事,為了凸顯自己的文學才華,在故事「敘述」之外,還要夾入「詩詞」和「議論」,成為一種新興的文體。
這種文體,從六朝筆記中脫胎出來。筆記的篇幅從數十字、數百字,一下子增長到一、兩千字,題材也不再限於鬼怪精靈。讀書人藉著「傳奇」的文體,來反映社會事件,或者表現個人對世間情愛、慾望、責任、抱負,以及生命價值的看法,寫下了豪俠、愛情、神怪、歷史等精采故事。那時候還沒有書籍出版,他們把故事寫在紙上,交給朋友閱讀。朋友讀了,覺得精采有趣,自己抄錄下來,再傳送給別人欣賞,屬於少數人的文學活動。漸漸的,參與寫作的人不限於進士、官員,讀者也增多,共同關心的議題不再是「讀書人抱負」,而回到了民間怪力亂神的素材,闡述宗教理念,講求昇天成仙的神蹟;或者是追求「福、祿、壽」,享受世俗的幸福。到了宋代的傳奇,除了沿襲唐代作品,有些篇幅增長了,一寫就數千字,偏向長篇歷史或社會現象的陳述。譬如樂史所寫的《楊太真外傳》,批判楊貴妃爭寵而誤國。
從馬爺爺所改寫的十六篇故事來看,並沒有選擇「讀書人抱負」為主題,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也沒有關注「愛恨糾纏的男女故事」,如《鶯鶯傳》、《霍小玉傳》;或者是「英雄建國故事」,如《虬髯客傳》。為了要引發小讀者閱讀的興趣,比較偏向單純的神怪故事。他也想沖淡一般人對唐傳奇既定的看法,所以摻入宋代劉斧、張實等人的作品,而統稱為「唐宋傳奇」。
嚴格來說,馬爺爺改寫後的「傳奇」,比較偏向「記載奇異事件」的民間故事。雖然還是採取「人類共同經驗」的生活片段所組成,但為了吸引讀者目光,著墨於光怪陸離的情節。譬如,擁有法術或寶物,可以爬仙索、吞糧車、煉仙丹、藏北斗、現妖形、助降雨。而燕子、猿猴、狐狸、田螺修練成精,或者是王母娘娘的三女兒,化為人形,與世間男子結婚,最終因為「異類婚姻」,只好黯然分手。當然,馬爺爺也關心女性角色,他描述了仗義救主的俠女隱娘;為了主人安危深入敵營的紅線;堅忍的謝小娥隱姓埋名,找出強盜的蹤跡,為父親和丈夫報仇。
傳奇原以文言文書寫,受限於篇幅,情節複雜,文字精省,並不適合一般小讀者閱讀。馬爺爺在這樣的基礎上,簡化了一些情節,使故事緊湊許多,也更改了部分的結局,減少哀傷無奈的氣氛。他再加上明白曉暢的描寫,來厚實原作的「原汁原味」。人物刻畫方面,除了彩繪角色形象之外,也推敲人物內在心理的反映,更採用「現代口語」來呈現「對話」,使人物說話時的聲色生動活潑,強化臨場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至於敘述的語調,馬爺爺不急不徐,採取客觀的口氣,不在故事當中表現出對該事件的褒貶;對於小學高年級以下的孩子,「不說破」故事原旨,或許更能讓孩子們反覆去咀嚼品賞。
近年來,教育部頒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希望能從語文能力、文學素質、文化教育等三方向,來強化各級學校的「語文學習」。選擇「經典閱讀」或「述說故事」,是一條最便捷的途徑。在馬爺爺的這本書裡,合乎現代的語言文字,孩子不僅容易理解,而且可以朗朗上口,自在的念誦,甚至邀請同學或家人,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對話方式來演繹。
在活潑自在的閱讀過程中,不但增強了語文能力,對人世間衝突事件的認識與轉化,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都能立竿見影。更何況孩子們接觸唐宋以來代代傳承的民間傳說,見識社會的公理、正義、溫情或者背叛、訛詐,也在似懂非懂的情境下,摸索人際的聚合與分離,都屬於文化陶冶與情感教育的一環。
馬爺爺的老家在河北良鄉,抗戰後前往上海求學,卻跟隨軍隊來到了台灣。他擔任國防醫學院圖書管理員,努力自學,在建國中學補校得到初、高中文憑,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並獲得普考及格的資歷。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後,應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東方部工作。返國以後,從中央圖書館編輯改調農復會、農發會圖書館館員,先後達四十餘年。他是個編輯老手,主編過十年的《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長期擔任洪建全文化基金會顧問、國立編譯館國小語文教科書編譯委員,也經常出任台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國家文藝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的評審委員。
改寫民間故事或古典文學名著,是馬爺爺的愛好,也是專長。他憑藉著專精的語文訓練,反覆咀嚼古典作品的滋味,體會孩子的想法和興趣,再以優美的筆調表現出來。能夠見到「唐宋傳奇」改版發行,兌現了馬爺爺推廣文化歷史教育的初衷。而我,能為他寫這篇序文,是一件非常快樂的工作。
書摘
十四、鬥雞童
寒食節到了。
長安東郊的大道旁,開始盛大的鬥雞活動。
那些鬥雞的雞冠,紅得像初升的太陽,個個張開塗了芥末的翅膀,朝著對手長鳴,以增加自己的戰鬥力和勇氣。當戰鬥展開時,牠們尖銳的腳爪,毫不留情的向敵人撲過去,只見殺氣騰騰,打得雞毛紛飛,一滴一滴的鮮血滴得滿地。
觀眾鼓掌叫好,可是那些鬥雞卻打得遍體鱗傷,真是太殘忍了。但是,從皇帝到小老百姓,都喜歡這種活動。
唐朝詩人王勃看見大家鬥雞取樂,寫了一篇開玩笑的文章,皇帝看了大怒,馬上把王勃趕出王府,廢了他的官位。由此可見,鬥雞在皇帝的眼中是多麼重要。
唐玄宗在沒當皇帝以前,就很喜歡鬥雞,他當了皇帝後,在宮裡設立雞場,專門飼養戰鬥用的雄雞,每一隻都是毛色鮮豔、雞冠高大的好品種。他又在禁軍中挑選了五百個小孩,讓他們在雞坊養雞、訓練雞。因此,他有「鬥雞皇帝」的稱呼。
有錢人家出大價錢,爭先買好的鬥雞,一下子把雞價錢提高,雞價飛漲,有人為了鬥雞,弄得家破人亡。沒有錢的人,買不起鬥雞,小孩子只好用木頭刻一隻假雞,拿在手裡玩弄。
那些在宮中雞坊裡工作的人,仗著皇帝的權勢,趾高氣揚,常常在外惹是生非,敲詐勒索,欺壓善良的老百姓,但是誰也惹不起這幫人,一惹就被冠上欺君之罪。不過,其中有個小孩叫賈昌,就和這幫人不一樣。
賈昌七歲的時候就會爬梁柱,爬得比猴子還快。還有,他聽得懂鳥言獸語,所以雞叫,他就知道牠們的意思。不過,賈昌家裡窮,買不起真的鬥雞,他就自己用木頭刻了一隻雞玩耍。
有一天,唐玄宗出遊的時候,看見賈昌表演玩木雞,皇帝看了很高興,立刻召他入宮,讓賈昌到雞坊工作。
賈昌懂得雞的叫聲,他又肯用心觀察雞的一舉一動,他把雞坊裡每一隻雞的性情,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雞坊中的雞都很聽賈昌的指揮,被訓練得很聽話。
皇帝詢問雞坊的情況,雞坊裡的頭目把賈昌的情形告訴了皇帝。皇帝召賈昌入宮面試,事後封他為「五百小兒長」。
賈昌忠厚老實,不像其他雞坊裡的人,仗勢欺人,他把雞坊的雞訓練得很好,更得到皇帝的喜愛,常常賞賜給他好多財物。
賈昌十二歲的時候,玄宗要到東嶽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賈昌奉命帶了三百隻鬥雞,沿途為皇帝表演鬥雞。
不幸,就在這個時候賈昌的父親死了,皇帝下了聖旨,讓他父親靈柩歸葬,沿途的官府都要派人護送。這對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來說,是多大的榮耀哇!
第二年,賈昌穿著華麗的鬥雞服,到驪山溫泉皇宮候駕,表演鬥雞。這時候,天下的人都稱賈昌為「神雞童」。在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就是說賈昌的:
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轝。
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
從這首歌謠可以看出,賈昌小小的年紀是多麼風光,多讓人羨慕。
八月初五千秋日,皇帝生日的那一天,宮裡宮外,都在舉行盛大的慶典,有各種的表演節目,但是其中最精采的是鬥雞。
賈昌頭戴金冠,身穿錦衣,站在雞群中,揮舞著鞭子,像一位指揮百萬大軍的大將軍。
啪的一聲鞭子響,那些雄赳赳的鬥雞,雞毛上都塗了芥末,用來迷昏對方的眼睛,鬥雞有如面臨大敵,豎翹起羽毛,準備展開打鬥。
啪!
賈昌鞭子一揮,一對一對的鬥雞相互撲了過去,無不盡力用雞爪子撲打對方,脫落的雞毛,在陽光下,像一片一片秋天的落葉。
啪!
賈昌鞭子又是一揮,那些鬥雞一隻一隻排好,打勝的在前面,打敗的在後面,最弱的在最後面,很有規矩的回到雞籠裡去。
皇帝看了這場鬥雞表演,高興極了,立刻給了賈昌大大的賞賜。
賈昌七歲入宮,在皇帝的身邊四十多年,非常得到皇帝的寵幸,他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的馴雞大師。
天寶十四年,因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任用奸相李林甫主持國家政事,更糟糕的是把防禦邊疆重大的事,交給胡人安祿山等節度使。唐玄宗非常寵信安祿山,不相信他會叛變,結果卻發生「安史之亂」,弄得天下大亂。
安祿山也喜歡鬥雞,知道賈昌是「神雞童」,於是懸賞千金,四處找尋賈昌的下落。
賈昌是個有氣節的人,不願背棄原來的主人,也不被安祿山的官位利祿引誘,於是改名換姓,躲在山中寺廟裡當雜役,每天提水掃地,做著過去從來沒做過的工作。
後來,長安收復了。
賈昌回到家中,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他面容憔悴的走在大街上,在長安南門看到了妻子和兒子。兒子背著柴禾,妻子滿面菜色,全家人抱在一起痛哭。
從此,賈昌隱居佛寺,吃齋念佛,把過去榮華富貴全拋在腦後。
傳說,賈昌活到九十八歲,生前,身體一直很健康。
──唐‧陳鴻 原著
【詩文品賞】
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轝。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
天寶三年,唐玄宗把「年」字改為「載」字,想要效法唐堯虞舜的計算年月用的「古稱」。這一改換,並沒有改變大唐的命運。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造反,唐玄宗紙醉金迷的日子結束了。
「鬥雞童」的故事,發生在此時;賈昌是唐玄宗所寵愛的「鬥雞大隊隊長」。陳鴻在故事中夾了一首詩,意思是:「孩子不須上學去,只要賽馬和鬥雞,讀書沒用無法比。看那賈家小夥子,年紀十三不算大,家族榮貴誰人比?號令羣雞相廝鬥,輸贏都在掌握中;身穿白絲彩繡衣,隨時備好軟轎搭。爸爸死在長安城,千里之遙送回家;沿途縣官都派人,百般仔細護靈車。」
「金距」指的是「雄公雞腳上倒鉤的尖爪」,用來廝殺對手;「白羅繡衫」,在白衣服繡上五彩斑斕的絲線,鬥雞童穿起來像「雞王」,很亮眼。
目錄
■推荐序〈聽馬爺爺說一段唐宋傳奇〉許建崑老師
一、燕子國
二、李靖行雨
三、玉環記
四、板橋三娘子
五、爬索仙
六、隱俠紅線女
七、杜子春
八、山中仙
九、古鏡記
十、北斗七星不見了
十一、白象將軍
十二、魔術大師
十三、謝小娥復仇記
十四、鬥雞童
十五、聶隱娘
十六、 白仙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