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給讀者的一封信】
親愛的大朋友、小朋友:
這些年來,我曾經寫過兩本書信體的書。一本是《爸爸的十六封信》,另外一本是《林良爺爺的30封信》。
《爸爸的十六封信》是寫給國小的小朋友看的。書中有一個「文學設計」,就是:
有一個父親,工作很忙,每天下班回家還有一大堆工作要做,沒有時間跟女兒細談她想到的問題和遭遇到的困惑。後來,這個父親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在每天做完工作以後,給女兒寫信,跟她討論問題,為她解除困惑,讓女兒帶到學校去看。
《林良爺爺的30封信》,是寫給國中的少年讀者看的。書中也有一個「文學設計」,就是:
有一位外公,很關心在國中讀書的外孫女「彤彤」。彤彤常常提出她的想法和遭遇到的困惑,向外公請教。外公把問題帶回家,經過長長的思考以後,再給彤彤寫信,說出自己的看法,供彤彤作參考。外公的信,成為彤彤的課外讀物。
我在不同的時期,為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寫了這兩本不同的書。寫《爸爸的十六封信》,我是一個爸爸。寫《林良爺爺的30封信》,我已經升格成為一位祖父了。我自己有了變化,我的讀者也不同了。《爸爸的十六封信》,讀者是國小的小學生。《林良爺爺的30封信》,讀者卻是國中生了。
國小學生所想到的問題和所遭遇的困惑,如果有人聽他談談,陪他談談,分析他的想法,解除他的困惑,那該有多好。國中學生也是這樣。寫這兩本書,我承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做小學生和國中生的好朋友。
無論是國小學生或國中生,除了學校的課業以外,所關心的事情還有很多。他們想多多認識「人」,多多認識父母,多多認識老師,多多認識社會,多多認識朋友,多多認識自己。這些事情,有誰陪他們一起想?有誰聽他們談?有誰對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想,除了家長和老師,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書」!
小朋友遇到問題,能主動的找書來看,從閱讀中了解問題的真正性質,知道問題的解決方法,學會面對問題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這時候,「書」也成為家長、老師的好朋友了。
這就是我寫這兩本書的心情。
祝大家快樂! 林良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