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聞先學會思辦新聞 | 報導類型面面觀之一 | 報導類型面面觀之二
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一
| 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二
下載時事閱讀單元所有內容 | 下載本頁所有內容

(看不到的新聞)


   每一則送到讀者眼前的新聞,都是經過層層關卡篩選出來的,先是有記者從大量的新聞來源中,過濾出有哪幾則新聞是要採訪報導的,接下來還有報社的決策主管及編輯,決定哪些新聞能夠刊登在報紙上;因此,一則新聞能否見報,或是會以何種角度呈現給讀者,多少取決於這群「媒體守門人」。有了他們的層層把關,才可以確保報紙的可讀性。 

記者敏銳 挖掘好新聞
  在我們生活周遭,每天都有不同的事物發生,但我們如何知道這些訊息呢?這就要靠各媒體的記者在不同的地點、時間,採訪這些新鮮的事物,再透過電視、報紙、廣播或雜誌等管道,來滿足讀者「知」的欲望。因此,媒體記者便扮演著新聞來源及讀者之間的橋梁。但在這個資訊滿載的時代,一名記者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選擇最適合讀者閱讀的新聞,除了記者內在自我專業訓練及新聞價值判斷的因素外,還受到外在的媒體立場、同業競爭及讀者興趣等因素影響。
  一、專業訓練:記者每天面對不同的新聞來源,憑藉「新聞眼、新聞鼻、新聞耳」,要判斷及過濾新聞是否值得報導,是否具有即時性、接近性、變動性、顯著性、影響性、趣味性及教育意義,並隨時洞察周遭事物。
  二、媒體立場:記者寫稿的方向,往往會受到老板或編輯部的政策、政黨立場及專業區隔所影響。因此,同一則新聞事件,各家媒體常會有不同解讀。
  三、同業競爭:電子及平面媒體的充斥與較勁,記者都有「不能漏新聞」的壓力,除了新聞來源的通稿外,如何取得獨家報導,是每名記者夢寐以求的事。
  四、讀者興趣:為了滿足讀者「知」的權利及欲望,記者有時會以「讀者愛看什麼,我就寫什麼」的方式報導或寫稿,以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



1.在野外或校園內遇到不明的蟻丘,該如何處理?
2.如何預防外來物種入侵,以免影響本土的生態?
3.如何杜絕已入侵本土的外來物種繼續生長及蔓延?
小小記者會:
  由老師扮演知名的歌手或政治人物,或選擇學生有興趣的新聞,由老師扮演發言人的角色,讓學生提問。雙方在開記者會之前,必須先對該名人物或新聞背景有所了解。記者會後,學生依照新聞寫作的模式,撰寫一篇新聞稿;並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心得,以及比較彼此之間的報導有什麼不同。


  在美國、中南美洲及澳洲造成重大損失的紅火蟻,入侵臺灣,在各地陸續傳出有人被咬傷休克,甚至造成間接死亡的案例,引起中央地方政府機關、農政單位及校園高度的警戒。透過新聞媒體的大幅報導,社會大眾才驚覺外來物種的入侵,嚴重危害我們的生態及人身安全。
  新聞媒體由於讀者或觀眾的定位不同,在新聞取捨及處理方式也有所差異。以93年9月21日國語日報第2版文教新聞「紅火蟻來勢洶洶 入侵7校園」、10月1日第1版焦點新聞「防紅火蟻擴散 全國苗圃大清查」為例,國語日報的立場是以教育為主,以及編輯部執行「精寫精編」的原則,在新聞的處理上,便以紅火蟻入侵校園為主,並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再搭配圖表呈現,讓讀者和小朋友在最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一目了然。
  其他報社在處理此類紅火蟻的新聞時,便有不一樣的報導模式,除了文字的陳述外,還會附上民眾被咬傷及送醫急救的照片。國語日報的記者雖然也掌握相同的訊息,但因考慮報紙讀者大多是小朋友,擔心畫面過於驚悚,所以不予報導。
點選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