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二版的「日日談」就是代表報社立場的社論專欄。以93年9月3日的「親師聯手掃除校園霸凌」一文為例,正是典型的結論性文章。第一段一開始便以一項調查資料說明,有六成三的國小學童曾被欺負,校園裡存在的霸凌現象不容忽視,反映社會大眾關心的教育議題。第二段分析解釋什麼是霸凌,它對學生的心理層面的影響,學生在校園裡的安全問題,呼籲學校應當重視。第三段提出國語日報社對校園霸凌的見解及改善建議,建議教師結合家長的力量,共同聯手掃除霸凌,才易奏效。結尾則呼應前文,必須教育孩子尊重別人,與人友善相處,不以惡言相向,才能消除校園霸凌於無形。 |
 |
你能不能觀察或調查學校有哪些角落有安全問題,並以議論文的方式,提出改進的方法。 |
專題報導 多角度呈現
為了讓讀者對某一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一個報社都會利用一整版或跨版作深入報導,以多元的面向,呈現多元觀點,這就是專題報導。尤其在政府重大政策變革、國內外各大選舉活動、奧運或全運會等體育盛事,經常運用專題報導,讓讀者有更寬廣的視野。在專題製作上,首先,須確定議題;接著,記者必須分析議題相關層面或角度,例如議題可能關係到政策面、教育面、社會面、歷史面、執行面……再就各層面擬列問題大綱,研擬可以採訪的相關人士或單位,最後彙整採訪回來的資料,處理成不同角度的報導。 |
 |

以本報93年9月6日「營造友善校園,霸凌現象拜拜」專題報導為例,因為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六成三的兒童曾被欺負,顯見霸凌現象普遍存在。國語日報基於關懷教育的立場,認為必須正視,因此進行專題報導。
探討校園的學生霸凌現象,本報採訪單位分析出幾個面向:政府政策面、學校執行面、社會面、家庭面及行為心理學理。雖然社會面、家庭面會影響校園教育,但牽涉太廣,我們僅就教育政策面、學校執行面來探討。政策面即官方作法,又可區分為中央、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所以中央就以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為採訪對象,地方就以臺北市、臺北縣教育局為參考指標;學校執行面,則邀請改善或預防學校霸凌行為有具體成效的學校分享經驗。有的學校訂定「小天使制度」、「教室公約」,有的策畫「兒童劇」,有的實施「小團體輔導」,這些不同的作法,都提供讀者看問題的多元觀點。 |
請老師引導小朋友在學校裡找一個議題,按照上述專題報導的方式進行架構分析,例如遊戲器材是否安全、午休時間是否可以不睡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