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聞先學會思辦新聞 | 報導類型面面觀之一 | 報導類型面面觀之二
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一
| 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二
下載時事閱讀單元所有內容 | 下載本頁所有內容
(看得到的新聞)

  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就可以看到成千的新聞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些新聞訊息都是記者透過各種管道獲得的,如政府機關、公私企業發送的新聞稿,另外還有通訊社、報章雜誌、網路也是記者獲知新聞來源的管道之一。雖然新聞的來源來自四面八方,但是記者的責任必須是真實、公平、客觀的報導事實,尤其是指一般新聞報導,這類稿子在開頭都會冠上「記者×××報導」,讀者很容易辨識。除了這類純事實的報導外,還有一類是屬於主觀性的報導,雖然是以事實為依據,但是撰稿人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見以及評論,如特稿、社論等。

純新聞報導 掌握六元素
Who:指新聞事件的主體。
What:發生了什麼樣的事件。
Where:事件發生的地點。
When:事件發生的時間。
Why:事件發生的原因。
How:事件發展的經過。
   任何一則新聞,不外乎包含下列六個要素(5W1H):
  一則新聞雖然有這六個基本要素,但是每一則新聞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例如報導榮獲孝悌獎的學生,「何人」、「何事」是比較重要的;採訪大地震新聞則著重「何時」、「何地」及「如何」。
   在新聞報導中,除了上述的5W1H外,還常常會看到一連串的數字或數據;其實數字不僅能增加新聞的可讀性,還能提升新聞的可信度。但是讀者在閱讀這一類「精確新聞報導」時,千萬不可全盤相信,必須留心數字背後所隱藏的意義,以及施測者在設計問卷時的動機。
   這些數字的產生,主要是民意調查單位利用問卷,調查民眾對於某件事或某種產品的看法,以便作為施政、產品製造、消費者滿意度的參考或是反映社會現象。因為有時政黨或產品製造商會利用問卷的內容,來「誤導」受訪者,提升自家候選人或產品的滿意度,降低他黨候選人或別家商品的支持度。因此,當我們在解讀這類新聞時,要更加小心,以免被新聞數字給「騙」了。
  兒福聯盟針對校園裡的霸凌現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六成的學童曾經被同學欺負,這個數字說明了校園霸凌現象的嚴重程度。但再細看,發現這份調查的有效問卷只有四百二十六份,誤差率約為百分之五(一般進行問卷調查,誤差率應控制在百分之三較適宜,因此有效樣本數應為一千零六十七份);而且這份問卷是針對都會地區的中高年級學生施測,是否能真實反映校園現象,值得想一想。所以讀者在閱讀這類新聞時應多加思考。

點選看大圖
 
1.學生可以根據新聞報導的六個要素,寫一篇校園新聞報導或日記。(參考第58頁採訪寫作入門)
2.選班長(候選人須兩人以上):教師可對班上的學生實施簡單抽樣,看看哪一個候選人的支持度,在受測的學生中是最高的;推論並預測哪一個候選人會當選。最後再與投票結果相較,看看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每次可抽五人、十人或十五人的樣本數,看看是不是樣本數愈多,預測的結果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