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新聞先學會思辦新聞 | 報導類型面面觀之一 | 報導類型面面觀之二
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一
| 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二
下載時事閱讀單元所有內容 | 下載本頁所有內容

  在新聞資訊發達的今天,獲取新聞訊息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小朋友可以輕易知道「澳洲即將送無尾熊到木柵動物園展出」;但是卻較難分辨「大約每十名小朋友就有六人被同學欺負」的真實意義。這正說明了「讀新聞」不再只是獲得訊息,更重要的是要能「思辨新聞」,這也是現代公民重要的學習課題。

  曾經有一份網路調查指出,近四成上班族因憂鬱而求醫,三成二上班族憂鬱到必須每天靠吃藥才能上班。這項調查新聞一公布,當時就有一名具有醫師身分的民意代表站出來批評這項調查的抽樣有問題。他批評的理由有三個:一是把「年輕網友」當成所有「上班族」樣本來統計,不容易呈現真實情況,「年輕網友」並不能代表「上班族」。二是「憂鬱症」這個名詞不等同於焦慮、不快樂,不能亂用。三是從醫學角度來看,年紀越大,憂鬱症患者越多,因此以年輕網友進行憂鬱症的調查,樣本明顯是有問題的。
  面對類似的問卷調查,負責採訪的記者如果沒有察覺其中陷阱,而讀者在閱讀這樣的新聞之前,如果也尚未具備思辨新聞的能力,信以為真,一旦遇到不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容易患得患失,擔心自己跟其他人一樣也得了憂鬱症呢?

學習當個聰明讀者
  新聞的呈現,基本上是資訊的「選擇」與「排除」的過程。透過記者和編輯的篩選,新聞媒體每天為閱聽人呈現豐富的新聞。然而,這些新聞不是每一則都百分之百的正確客觀。事件發生的開始就被媒體篩選一次(報導或不報導);記者採訪寫稿的過程可能又被篩選一次(寫什麼、怎麼寫);報社編輯人員審稿、核稿、下標題和刪稿的過程中,可能又經歷多次的「選擇與排除」。雖然新聞人員努力發揮專業,過濾不當的資訊,但是到最後呈現給讀者的新聞,多少總是會有新聞失真的盲點。因此,建議讀者:「與其選擇盡信新聞,不如學習當個聰明的閱聽人」。
  想要當個聰明的讀者,是要接受訓練的。首先至少學會看得懂報紙版面上的元素,其次是認識報紙上哪些是陳述客觀事實的「新聞」,哪些是表達個人主觀立場的報導。再來則是了解記者和編輯「選擇」或「排除」新聞的處理過程,培養自己思考和辨識新聞的能力。這些學習,正是我們推廣「讀報教育」最重要的內涵之一。

揭開新聞亮麗外衣
  接下來的「時事閱讀」篇章裡,我們將從「看得到的新聞」與「看不到的新聞」這兩大方向,由淺入深的引導讀者具備「閱讀新聞」及「思辨新聞」的基本讀報能力。
  在「看得到的新聞」部分,介紹報紙呈現的各種新聞報導形態。例如有僅陳述事實、不加入記者個人意見的「純新聞報導」;根據新聞事件,代表報社發表評論的「特稿」、「社論」;以及「純新聞報導」、「特稿」延伸的「專題報導」。這三種報導形態有何不同功能,讀者又該如何分辨與運用,在以下的單元裡,將一一為讀者介紹。
  在「看不到的新聞」部分,說明「媒體守門人」記者和編輯如何篩選新聞,讓讀者認識記者採訪和寫作的經過,以及了解編輯是根據什麼樣的準則,為讀者選擇刊登這條新聞,或是決定不要這條新聞。這個準則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價值」,約略是以下幾個標準。
一、影響性:像颱風新聞和紅火蟻事件,都與民眾的生活安全息息相關,因此影響人數及層面越大,新聞價值越高。
二、對立性:比如課程綱要的修改,學者和教師持不同意見,雙方對立越強烈時,越容易成為新聞焦點。
三、時效性:新聞是越新鮮越好,越接近截稿時間發生的突發新聞,比幾天前已經發生過的新聞更有價值。例如學校運動會或教學觀摩,如果已經舉辦過好幾天了,時效性就不如正在舉辦或即將進行來得強。
四、接近性:地震新聞各國都有,對臺灣媒體而言,發生在美國的地震不如發生在日本的地震來得重要,因為日本的地理位置離我們比較近。當然,發生在臺灣本島的地震,更容易引起媒體的關心與報導。
點選看大圖五、趣味性:電影「再見了,可魯!」盲人與導盲犬的真情相處,打動人心;劇中拉不拉多犬可愛的模樣,尤其惹人愛憐,讓觀眾在感動之餘,更增添了許多趣味。這樣的電影容易吸引讀者興趣,成為新聞題材。
  以下的篇章,我們將根據上述的理念,從新聞的源頭逐一談到新聞的呈現,向讀者實例剖析媒體守門人的製作過程;並且依單元需要,穿插學習小單元,提供教師教學運用。其中,「讀一讀」分析實例的內容,「想一想」提供新聞事件的思考點,「玩一玩」則是師生在課堂上可能的互動作法。希望與教師一起幫助小朋友認識新聞的製作,培養小朋友思辨新聞能力,讓「讀報行為」建立在編輯與讀者之間互信、互動、互惠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