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宜昌國小四名學生鄭永濬、陳鏖軒、趙向及溫宗頎以「『身』不由己:探討花蓮縣身心障礙者使用道路現況與未來」為題,歷經三年,研究花蓮市金三角區域的人行步道,過程中不僅訪談、田野調查及問卷,了解現行道路通行與設置,也由身心障礙者立場出發,了解民眾對身心障礙者使用道路權利的看法。
現在,他們四人已升上國中。當初因為盲人體驗課程,由同學協助蒙住眼睛,從學校走到周邊的便利商店,短短的路程卻「步步驚心」,因為道路潛藏各種危機,也發現學校旁的花蓮特殊教育學校路口,設置一臺會說話的「智慧紅綠燈」,開啟他們對身障者行走權益的好奇。
之後他們先踏查校園周遭街道,最常見的是機車騎在人行道上。陳鏖軒說,大家覺得方便,只是很短暫時間,但沒想過這行為將使身心障礙者置身在危險中。
另外,他們還發現在人行道上經常有變電箱、路燈電桿、店家生財器具及招牌,形成障礙物,而原本應提供輪椅使用者通行的斜坡道,一旁卻劃設停車格,造成無路可走。或者人行道的導盲磚設置點與行穿線相距甚遠,無法發揮功能。一般人都覺得道路已有重重阻礙,引起他們反思「更何況行動困難的身心障礙者?」
他們在高年級時,團隊以行動探究,透過採訪議員、身心障礙家長、視覺障礙者及腦性麻痺者,了解無障礙設施的相關規範、花蓮縣的人行道路無障礙設施設置現況,以及行走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困難。
團隊還以身障者角度乘坐輪椅,到市區金三角地區(中山路、中正路、中華路)調查,發現路程僅兩百公尺,有高達近兩百件障礙。最後,他們進行民調,發現超過九成民眾認為應該改善人行道問題、認同身障者有使用人行道的權利,且設計應兼顧所有人需求。
學生陳鏖軒表示,在六年級時,不小心摔斷左腿,使他體驗到身障者在行走時的種種不便。
去年年初,學生將踏查成果及民眾建議整理結論後,主動聯繫花蓮市長,市長也與學生到街頭踏查,不僅允諾積極處理人行道相關問題,市公所也編列相關經費,逐步改善現有無障礙設施問題。
鄭永濬表示,感謝評審給我們的肯定,也感謝這三年來,協助完成行動方案的人,希望花蓮持續進步。
陳鏖軒說,行動結束後,斜坡道出口的停車格已經被大量塗銷、部分店家拆除突出的招牌,中正路與中山路的斑馬線也新增導盲線,重視身障者行走權益。
趙向表示,我們透過這樣的過程,了解即使是小學生,也有解決問題的力量。
溫宗頎說,身心障礙者的行走問題,不只花蓮才有,可以藉由這個行動,讓更多人關注身心障礙者的行走權益,很高興我們做到了!
林嘉綺(指導教師)
看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成長,感到欣慰和自豪。學生從訪查了解路障如何影響身體障礙者的行動自由,主動倡導身體障礙者在道路和公共設施使用上的安全性,並關心他人。
現在學生仍持續在身障者行動議題中各自努力,有人將專題延伸,像鄭永濬做了另一個專題,希望透過繪本,推廣身心障礙的生命故事。
期許學生繼續用行動,為社會帶來更多正面的改變。
周麗華(技嘉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
花蓮縣宜昌國小鄭永濬等四名學生,在參加公益行動中體驗視障者的行動不便,發現並了解視障者的道路需求,並完成道路改善報告書,更進一步聯絡花蓮市長和遞交改善報告書。後來,這些學生發現的問題也一一獲得解決,為身心障礙者找回道路使用權,這是小學生也可成為社會參與的最佳證明!
鄭淑華(國語日報總編輯)
宜昌國小團隊從親身體驗出發,透過踏查、訪談與提案,成功改善身心障礙者的通行環境,展現兒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行動力,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他們的行動讓大眾看到兒少的社會影響力,也為公益行動注入年輕活力。
黃聰俊(國語日報副總編輯)
花蓮縣宜昌國小鄭永濬等四名學生,在學校體驗視障者的不便,聯想到社區環境對身心障礙者的不友善,決定訪問他們的需求,踏查人行道找出問題,再把報告書遞交市長,促成人行道的改善。這就是小公民參與社會、改變社會的最佳案例,值得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