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鐵太魯閣列車發生重大事故後,當時嘉義縣和睦國小學生沈靖紘、黃冠溥與張恬甄三人卻發現,各媒體都著重在檢討工安與軌道監測,而造成重大事故主因乃是停在斜坡的卡車滑落。經與教師討論後,認為如果在車輛手煞車使用錯誤或機械故障時避免滑動,就可避免悲劇發生,於是決定研發改善煞車系統。
腦筋最靈活的沈靖紘提出,車輛停在斜坡上容易往下滑動,常見的處理方式是在輪胎後方放個擋輪器。黃冠溥認為,如果可以設計自動控制的擋輪器,最具效益。張恬甄覺得,可將擋輪器固定在輪胎上方,像拉手煞車一樣,下車時隨手一拉,將擋輪器卡在車輪上。
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後,經教師指導解說與討論後,認為設計自動控制,效益最佳,但要做到全自動則應設置感應器,而車子下滑大部分在斜坡,要如何偵測斜坡坡度,也是個棘手問題。三人經過多次實驗,終於完成「斜坡物理煞車系統」,藉由陀螺儀感測車輛角度,讓車輛在不正常後退的情形下,透過感應而自動降下擋板,增加車輛後退或在斜坡停車時的穩固性,避免滑落。
沈靖紘提到,創作過程腦海裡總會浮現太魯閣事件,一部車子滑落故障竟會造成重大傷亡,可見除鐵道安全外,如何避免車子在斜坡滑落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黃冠溥認為,斜坡物理煞車系統看似簡單,但若能即時啟動煞車系統,一定可以避免人員傷亡,減少損失。張恬甄說,如果這項發明能有效改善與提升車輛停放時的安全性,相信有助於生命的多一層保障,也喚醒我們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
指導教師陳勝哲表示,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創意發明提供能發現生活周遭問題並且主動解決的學習方式,全國賽及國際賽獲獎不僅是對學子的肯定,更能讓學生藉由參賽經驗拓展更高的視野,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經過無數次的改良與實驗,我們發明的「斜坡物理煞車系統」終於誕生,參加二○二二年IEYI青少年發明展,勇奪金牌獎,代表臺灣參加世界賽又榮獲特別獎,讓學校站上世界發明展舞臺,感謝老師辛勤的指導。能獲選國語日報兒童少年好Young人物是肯定,也期許有朝一日,這項作品能運用於一般車輛,有效降低災害,往後將繼續從事發明,為國家爭光。
陳勝哲(和睦國小教師)
沈靖紘、黃冠溥、張恬甄三人積極參與科學教育社團課程,對於創意發明更深感興趣,在發現生活周遭問題,能主動深入探討解決。這次獲選國語日報兒童少年好Young人物,是對學生致力創意發明成就的鼓勵。希望學生學會觀察周遭環境,在發現問題後,能嘗試應用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
陳振興(和睦國小校長)
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創意發想,再運用實驗驗證發明與假設,他們從課程裡學到自信、專注、勇氣與在地認同,並以學校「科技創新在地關懷,和睦永續未來」特色課程,探索科學,涵養自己成為「在地科創達人」。
林龍森(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因應時事,將對社會事件的關心轉為改善社會的動力,讓社會看見兒少也能發揮無限的影響力,從小小的契機,看到大大改變的可能。
鄭淑華(國語日報總編輯)
太魯閣事故是臺灣社會的重大悲劇與教訓,所有人都不希望重演,而靖紘、冠溥及恬甄更把這樣的心念付諸行動,發揮創造精神,研發「斜坡物理煞車系統」,把社會議題當作學習議題,積極參與社會,為促進社會進步貢獻心力,十分可貴。
黃聰俊(國語日報副總編輯)
原本就讀嘉義縣和睦國小的沈靖紘、黃冠溥、張恬甄,看了臺鐵太魯閣號事故的新聞後,深入思考,希望找出方法,避免悲劇重演。他們嘗試多種材料,加強功能設計,雖歷經多次失敗,最終找到解決方案。這正是主動運用所學,參與改善社會的最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