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也可以做點什麼,改變社會!目前就讀臺中市惠文高中的拾璿佾和臺中女中的楊淳晏,因為注意到在學校吃午餐時,剩餘的菜肴不少,因此,兩年前還就讀於惠文高中國中部的他們,參加圖書館主任蔡淇華舉辦的文創營隊,鼓勵學生「向世界提案」。楊淳晏、拾璿佾兩人想到,一桶桶剩菜倒掉很可惜,因此提出「剩食變聖食計畫」,受到蔡淇華的支持。
不過,開始籌備才發現困難重重,首先,要找到各班願意接下蒐集菜肴重任的負責人;接著,蒐集到的菜肴量不少,如何運送,且過程中如何保持菜肴不會腐壞等衛生安全問題,很多單位都擔心這項風險而不敢承接。
拾璿佾說,其間的冷暖真的很難受,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人安基金會合作,展開剩食計畫。但畢竟是每天、長期的工作,一度只剩六班參與,還好有社團夥伴的支持,才能持續推動。
楊淳晏表示,雖然計畫推動艱辛,但知道有一百二十名街友因此每天可以溫飽,就覺得很安慰,堅持是值得的。
楊淳晏說,今年她考上臺中女中後,也想讓剩食計畫在女中萌芽,正因為有惠文的艱辛經驗,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她決定號召全班一起合作。在得到導師的支持後,她向全班同學報告計畫,且獲得一致的贊同,班上同學柳佳妏、林子瑜還自告奮勇,和她一起統籌展開這項計畫。
柳佳妏開心的表示,參與這項計畫後,讓她體會到行動力很重要,尤其一般人往往認為第一志願的學生只會讀書,但這項計畫令她不再小看自己的能力。
臺中女中主任王琇嫺不但大力支持這項計畫,還安排週會時間讓楊淳晏向全校學生說明,目前已經有三十五個班級加入計畫,也與三十多個民間團體接洽後,終於得到回應,下個學期開始,就要展開「剩食變聖食」計畫。
拾璿佾、楊淳晏獲悉得到國語日報兒童少年好Young人物獎項後表示,部分街友連餐具都沒有,重複使用免洗餐具,衛生安全堪慮,因此要將獎金捐出來,幫街友購買不鏽鋼餐具。
楊淳晏
師長總是教導我們,要懂得回饋社會,但課業壓力大,每天都埋首書堆,總以為那是很遙遠,長大以後的事。剩食變聖食計畫的實踐,讓我學到了,雖然我們只是中學生,一樣有能力貢獻社會。
拾璿佾
提出這項計畫之初原以為並不難,只要按照計畫執行就好,但實際做了之後就發現困難重重。不過,看到遊民可以溫飽,那些辛苦就不算什麼了。我們是在播種,希望未來剩食變聖食計畫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嘉惠更多街友。
蔡淇華(臺中市惠文高中主任)
關心社會不簡單,願意為自己的關心提出創意很難,要把這個創意執行出來,而且要每天持之以恆,更非一般人可以達到,但拾璿佾和楊淳晏發起的聖食志工團隊做到了。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生若懂得利用社會資源,與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也可以使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好!
簡錫堦(前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貧富懸殊擴大及食物的浪費,是國際關注的議題。楊、拾兩名同學不捨學校午餐剩餘外包給養豬場,提出「剩食變聖食計畫」,將安全的剩菜剩飯做成便當送給街友。這項計畫已擴大班級響應,讓人道關懷和減少食物浪費的觀念,感染青少年的思維。
蔡淇華(臺中市惠文高中主任)
「這是一項兩個學生對世界的提案!」拾璿佾、楊淳晏國中時就有用剩食餵飽所有人的大夢,所以升上高一就發起「剩食變聖食計畫」。這個計畫有細節、有合作、有NGO的連結,而且遇到困難時不輕易放棄,終於做出一個全國營養午餐均可模仿的慈善模型。若「剩食變聖食計畫」能推廣至全國,這將是中學生社會參與的成功展示。
鄭淑華(國語日報總編輯)
社會上,有人苦於飢餓,卻也有大量的食物沒有好好珍惜。淳晏和璿佾反思了糧食分配不公平的問題,身體力行發起剩食運動,還在學校逐漸擴大推展。期望這項富有進步價值的活動在我們的社會日漸推廣,也希望這個獎項能給予淳晏和璿佾多些鼓勵,支持他們繼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