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睦懷的家庭和成長背景,與大部分臺灣孩子不一樣。香港長大的母親和來自花蓮阿美族馬太鞍部落的父親,從幼兒園時就讓鄭睦懷在家自學,和哥哥成為花蓮市最早在家自學的孩子,直到升上高職才正式進入體制內就讀。
二○○一年桃芝颱風重創花蓮,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失去家人,隔代教養或單親家庭成為部落普遍的情況。鄭睦懷的爸媽創辦「花蓮縣啄木鳥全人協會」,想為生長的土地盡一分心力。鄭睦懷十歲開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成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分,也學到父母回饋的信念。
鄭睦懷的父母覺得應該從玩耍中學習新事物,他的童年曾跟著志工實地觀察野生動植物,也和協會巡迴演出布偶劇。豐富的體驗和開明的家庭教育,讓他的思考方式不限於教室和課本。
父母從小要求鄭睦懷必須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也必須思考和規畫未來,但不會干涉,想做的事只要是對的,父母都會支持。
鄭睦懷身邊同學家庭多半是隔代教養,學習一技之長,擁有謀生能力是困難的事。五年前協會成立餐飲培訓班,對餐飲有強烈興趣的鄭睦懷也一起加入。某次協會舉辦餐會,聽到有孩子說從來沒吃過披薩,他才發現部落裡很多孩子不只沒吃過披薩,甚至連速食都沒吃過。他想讓更多部落孩子也能吃到披薩,感受那分愉悅,於是想開一間店。
除了兩年前成立實體店面「啄木鳥的家CASA」,他更另外添置一輛行動窯烤披薩車,平日擺攤義賣,週末則進入部落,不只賣披薩,還教兒童親手做披薩。
每次披薩車到部落時,居民都會奔相走告。有一次披薩車已經準備離開,一名小男孩帶著存了一個月的錢想買披薩,可惜當時已賣完。想到要兩週後才能吃到,小男孩當場掉下淚來。於是鄭睦懷和他約定,下次來特別給他優惠。下次依約前往時,小男孩送上用陶土做的行動披薩車和披薩,讓他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義。
目前高三的鄭睦懷,希望能進入高雄餐飲學校就讀,花蓮的資源比較少,他想到外地看一看,再把能力帶回來。他表示,披薩車能到的地方有限,未來希望能增加披薩車數量,讓花蓮各部落的兒童都能吃到美味披薩。
很開心能得獎,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把自己在做的事和更多人分享,希望能因此讓更多人了解志工服務的重要,進而讓更多需要的人能受到幫助。
張雅芳(花蓮高農餐飲管理科教師)
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鄭睦懷有豐富的經歷和寬廣的視野,性格也較為沉穩。不但學業是班上第一,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技能競賽也都屢獲佳績。
他對自己未來目標明確,學習態度保持積極正向,也能聽取不同意見,對自己要求高,也有想法。勉勵他對目標要保持續航力,先努力成就自己,才有更多力量完成其他目標。
陳昭如(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睦懷本身先具備實力,擁有餐飲證照,再以社會企業的精神創業,成立公益餐廳,開發行動窯烤車,將一技之長傳播給部落學童與青年,顯示他是個聰明、踏實、具創意與有使命感的青年。十七歲的年紀,已有清楚的人生價值觀,是青少年職涯發展的典範。
簡錫堦(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
原住民青年鄭睦懷用心學習廚藝且加以創新,不但能自力更生,還有餘力回饋奉獻,幫助部落青年學得一技之長,獲得謀生能力。尤其他打破傳統窠臼,把義大利披薩廚藝帶進部落,接觸異國美食的刺激,呈現多元文化之美。
鄭淑華(國語日報總編輯)
睦懷不只找到自己專長盡情揮灑,積極開拓自我人生價值,更運用自己的專長影響其他兒少,也找到人生發展的契機,展現推己及人、利人達人的寬闊胸襟。更難得的是,所展現的愛鄉愛人的情懷,以及深入文化的體察,讓睦懷的努力更顯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