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少年黃嘉年,沒有美術科班背景,國中才接觸木雕課程,卻發掘出自己的藝術天分,找到值得全心投入的興趣。
他國二時,首度參加全國原住民木雕獎競賽,拿下國中小學組第二名;國三時再接再厲,獲得第一名。他的作品充滿原住民色彩,並且具有獨創性,和同學蔣茹平、黃容明共同創作的作品也獲得優選。
去年剛從苗栗縣泰安國中小學國中部畢業的黃嘉年,五歲時喪父,他說:「對爸爸沒有什麼印象。伯父曾經告訴我,爸爸過世時,我以為他睡著了。」師長聽到他的遭遇,莫不為他感到心酸。
泰安國中小學校長吳俊秀表示,或許因為從小由母親獨力撫養,加上家境清貧,黃嘉年剛上國中時,個性靦腆,沒有自信。幸好在木雕教師沈培澤帶領下,走進木雕世界,並逐漸嶄露頭角,讓同學刮目相看。
沈培澤說,黃嘉年對木雕有一種天生的敏銳感,很快就能掌握雕刻技法。於是他進一步引導黃嘉年,將原住民元素融入作品中,開創獨特的風格,展現泰雅人文之美。黃嘉年從此在全國原住民木雕創作賽,連續得到好成績。
黃嘉年說:「只要拿起雕刻刀,我就充滿熱情,希望創作出漂亮的作品。像是今年獲得首獎的作品〈祈舞〉,以泰雅族祈求豐收的主題,表現與山林和諧共存的大自然子民,感恩大地賜予豐富資源,並獻上致意之舞。得獎讓我很開心。」
為了協助黃嘉年繼續在木雕藝術上發展長才,吳俊秀表示,已經和育民工家洽商,希望彈性安排,讓他在星期一回到泰安國中小學,指導學弟妹學習木雕技藝,將這項難得的藝術傳承下去。另外,也將協助解決或尋求經濟上的支持,讓黃嘉年繼續學業。
因為家境困難,黃嘉年被迫休學。他表示,媽媽身體不好,收入有一天沒一天的,全家人吃飯都成問題,根本沒有錢可以讀書。尤其就讀私立學校,還得付擔住宿和生活費,黃嘉年說,這對媽媽是很大的負擔,現在暫時休學,幫忙家計。
但黃嘉年沒有忘記自己最喜歡的木雕,他很懷念在學校時,和同學一起創作的共同情感。
泰安國中小有意安排黃嘉年回到學校,指導學弟妹木雕,傳承原住民文化特色。他說:「在校長的安排下,如果有機會回到學校,和學弟妹一起研究木雕,重拾興趣,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如果能找到設有木雕相關科別的高中,或是能到木雕工作室向師傅拜師學藝,我就能繼續朝著目標前進,希望將來在木雕藝術上出人頭地,改善家境。」
如果不是在國中時期,沈培澤老師教我們木雕,我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究竟在哪裡。學習木雕後,很奇怪的是,只要一拿起雕刻刀,我就覺得活力十足、精神百倍,喜歡用木頭雕刻出各種藝術品。幾次獲得大獎的鼓勵,也讓我更有信心,找到了成就感。如果可以,我希望繼續朝著木雕藝術創作領域前進。
出身困苦 愛上木雕藝術
泰安國中小教師黃佳慧表示,黃嘉年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獨自撫養他和姐姐。由於媽媽身體欠佳,幫人採水果、務農的收入不穩定,因此姐姐在國中階段由親友代為照顧,黃嘉年則在學校寄宿,環境十分困苦,令人不捨。但他在木雕技藝找到發揮空間,參加全國原住民木雕比賽,連續獲得優秀的成績。
黃佳慧說,黃嘉年國中畢業後,雖然進入私立高職就讀,但實在負擔不起學費,他體恤母親無力負擔,沒有繼續升學,為了維持家計,現在更協助母親工作,賺取微薄收入。這些辛苦的生活經歷,都讓師長感動又心酸,希望能協助黃嘉年繼續木雕專長,未來在木雕領域找到一片天。
馮季眉(國語日報社總編輯)
原住民學生黃嘉年的家境清寒,沒有課後學習才藝的機會,但學校開辦木雕課程,他把握機會,認真學習,發揮天賦。原住民族的木雕藝術,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原住民孩子能創作出有特色的作品,以發揚本族的文化,值得肯定。
簡錫堦(臺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黃嘉年從興趣中發展潛能,專注木雕創作,作品不但取材自日常生活,更發揚原住民傳統文化。期待嘉年能成為原住民傳統藝術傳承的小尖兵。
葉大華(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泰雅族學生黃嘉年,學習原民木雕創作,獲得全國原住民木雕獎首獎。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克服貧困的單親家庭困境,充分發揮其創作天分,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