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去哪?」放學後,臺北市清江國小「綠天使生態團隊」成員,手提小水桶,準備到社區內的磺港溪檢測水質;途中,由於水桶內放滿了藥劑、試管、手套和夾子,引來不少注目的眼光,小朋友指著溪的方向解釋。
一個中年叔叔好奇詢問,「我從來沒聽過磺港溪,那不是一條大水溝嗎?」「這是許多居民對於磺港溪的印象。」王自群說,磺港溪看起來黑黑髒髒的,天氣炎熱時,還會飄來陣陣惡臭,每次上學經過時,都會忍不住摀鼻快步走過。
黃啟睿回臺中阿公家,最愛到溪邊玩水、抓魚,「磺港溪卻讓人不敢親近。」居民眼中有如「隱形」的小溪,這群學生卻無法視而不見。因此,一聽到今年臺北市舉辦「護溪小達人」活動,他們立刻報名,研究後更發現流經北投的磺港溪,不但是基隆河支流,更是一條溫泉溪,「聽說,溪水以前很清澈,還能釣魚呢!」許鵬曙說。
「太好了,終於能夠一探究竟了!」學生決定先做水質監測,黃瀅瀅早就想找出汙染源,但溪水被一層樓高的水泥堤防給圍住,大人告誡她不能獨自進入。經過實際探訪,果然發現果核、菸蒂等垃圾,她推測,「居民一定以為亂丟垃圾也不會被發現。」監測結果更證實了她的推論。
陳昱安發現,水質並沒有想像中糟糕,但隨處可見的人為破壞,卻讓溪水變混濁,例如將紙錢灰燼往溪裡倒。許鵬曙說,政府興建水泥設施防堵溪水暴漲,卻阻絕了人的「親水性」,大家誤以為溪水就是這麼髒,甚至把它當垃圾場。
磺港溪上游的水泥加蓋,更讓學生憂心。王自群說,加蓋後雖然多出停車場、籃球場等空間,但看不見的溪底沒人清理,更容易堵塞,颱風一來淹水就慘了。
「問卷調查也是另一種生態宣導方式。」陳昱安和同學一起設計題目,讓民眾作答時,順便思考磺港溪加蓋的優缺點。然而到了社區公園,他們才發現,實地訪查有多麼困難,「我們連『你好』,都不敢說出口。」黃瀅瀅說,面對陌生人已經很緊張了,還要面臨被拒絕的難堪。
「只好豁出去了!」家鄉生態需要關心,大家只好鼓起勇氣。許鵬曙為老奶奶用閩南語詳細解說,黃啟睿拿出溪流垃圾照片給受訪者看,居民開始有了回響。陳昱安記得,老人家讚許他們是第一個關心這條溪的人,一群伯伯更說,連小學生都關心生態,自己更不能落後。
「河川守護可以多面向進行。」小朋友還積極為磺港溪規畫保育活動。王自群把淨溪設計成尋寶闖關,收集垃圾換獎品。黃瀅瀅想舉辦溪流繪畫比賽,甚至把溪岸設計成藝廊及咖啡座,大家就會主動維持清潔。黃啟睿則建議,所有北投地區學校到磺港溪進行校外教學,讓師生關注汙染問題。「水資源能帶來豐富的生態系。」小朋友說,讓磺港溪重現生命力,大家也能與大自然更親近。
關心家鄉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從護溪過程中,學習到環保知識、溝通技巧等許多常識,在訪查過程中也更勇敢,充滿自信。獲得國語日報「好young人物」的肯定,我們覺得很開心,也希望讓更多學生了解環境議題的重要,大家一起為守護大自然而努力。
勇於嘗試 行動力十足
「孩子勇於嘗試的心,讓人感動!」指導學生進行護溪活動的清江國小教師曾麗美和胡靜怡表示,現代學生大多關注自身事務,與外界環境互動少。這群孩子課外卻積極參與護溪,不但必須忍受臭味監測水質,問卷調查時,還得面對居民的拒絕,但他們都努力完成任務,「這全來自對家鄉生態的關心,十分難得。」
兩位教師一致認為,孩子透過團隊的分工合作,匯集觀察結果並且展現了行動力。例如,思考磺港溪汙染的現象與成因,從人為汙染追溯到公共建設的利弊,設計核心問題,讓民眾迅速掌握溪流現況;藉由他們的規畫,護溪行動宛如豐富又有趣的課程。
馮季眉(國語日報總編輯)
黃瀅瀅、許鵬曙等同學的護溪行動,不但有具體目標,進行的步驟也非常明確,還能確實調查汙染源,設法讓社區居民一起關心了解,有兒童參與社會的代表性。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黃瀅瀅、許鵬曙等同學的護溪行動很具體,透過實際觀察、監測,親眼看到磺港溪髒臭的一面。最難能可貴的是,運用問卷方式,喚起居民的環保意識和敏感度,設法改變社區的意識形態。
簡錫堦(臺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護溪活動的影響長遠,感染力也很顯著。小學生能從在地出發,意識到環境生態問題,用行動維護自身的生活環境,不讓環境保護局限在書本上的學習,對其他想參與社區活動的兒童來說,是很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