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好Young
2005兒童少年
好Young人物
2005人生價值類
邱小妹折翼天使喚醒醫界良知
人球事件凸顯急救體系缺失 重建醫病關係
報導/張彩鳳、陳玉珊、陳康宜、劉偉瑩
用生命引發社會關注醫療、家暴問題
 去年一月,臺北市四歲的邱姿文小妹妹因受虐送醫,卻遭到醫院拒於門外,成為「人球」,被迫轉送到遠在兩百多公里外的臺中縣童綜合醫院,最後仍因傷重不治,離開人間。這起邱小妹事件震驚了社會,凸顯出醫療急救體系的缺失,以及兒童受虐的問題。

 在邱小妹的追思會上,救治邱小妹的臺中縣童綜合醫院醫師李明鍾告訴邱小妹:「你喚醒了整個白色巨塔,相信未來許多病患都會因此而有轉機。」
轉診制度獲得改進 急救系統建置完成
 邱小妹事件後,衛生署隨後宣布,積極研擬「外傷醫院分級」制度,把全國兩百多家急救責任醫院依創傷急救能力分為三級。同時將明訂「外傷病患轉診標準」,作為一一九勤務中心轉送病人時的參考。
 衛生署醫事處副處長蔡素玲說,過去各縣市緊急醫療系統常是各自為政,跨縣市的聯繫並不順暢,衛生署剛建置完成全國六個緊急醫療災難應變指揮中心,負責跨縣市緊急應變處理,將來縣市間的醫療聯繫會更順暢。 發生「人球」事件的臺北市,重新訂定臺北市政府緊急醫療災難應變指揮中心與醫院間的作業流程,聯繫方式除了電話外,還會視病患病情、所需床位,傳真、發簡訊到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緊急醫療部長沈希哲最近就說,目前醫院所使用「一呼百應」系統,最多同時能與二十家醫院聯繫,臺北市轉院率可說是達到百分百。
 邱小妹事件還揭露出外科醫師值班制度的不合理情形,臺北市聯合醫院後來訂定明確值班制度,以醫師聯合值班或代班的方式,讓醫師值班天數不會超過十天。
醫界自省醫學倫理 醫學教育仍待加強
 邱小妹的事件,給了醫界極大的省思。蔡素玲認為,邱小妹事件暴露緊急醫療系統聯繫不佳,醫學倫理及醫病關係急需深刻反省、檢討與重整,尤其醫療倫理和醫病關係的建立,都因此而加倍受到重視。
 「一個好醫師,不在於醫療技術,而在於素養。」蔡素玲說,好醫師必須是全能的,除了醫療技術外,還要有溝通能力、醫療素養和良好的醫病關係。這次事件當中,有很多問題出自溝通不良,未來在醫師養成過程、醫師繼續教育,甚至實習醫師的培育,都應加強。
 「視病如親原本就是醫生對病人應有的職責與態度,也是使命感。」李明鍾說,這樣的信念在醫學院養成教育中,本來就是最重要的課程,邱小妹的犧牲,讓醫界再度重視這個問題。不過,現在醫學養成教育中,這一環比較被忽視。
 致力改寫醫病關係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經常提倡一個觀念,「科技不能取代一顆慈悲關懷的心,醫師只擁有高度的專業知識及技巧是不夠的,如果缺少對病人的關懷,與病人保持距離,就不能將醫療科技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全民積極通報 兒保網絡更牢固
 內政部兒童局過去致力建立兒童保護網絡,落實與建立醫院醫護人員的通報,邱小妹事件給了政府反省與改進的機會。兒童局重建組長蔡本源表示,邱小妹事件發生後,「高風險家庭」更引起注意,兒童局進一步建構兒童受虐防治體系,在上個月初成立兒童受虐防治專案小組,將入監服刑、吸毒、酗酒等「危險群家長」納入通報與追蹤重點。  內政部長蘇嘉全希望民眾對於家暴受虐事件要「多管閒事」,希望邱小妹事件不再發生。
 彰化家扶中心社工督導劉素珍表示,邱小妹事件發生後,家扶中心受理兒童受虐的通報案件,以及協助受虐兒童寄養家庭的安置案件,有增多的趨勢。邱小妹的犧牲,給予社會一些的省思與影響,民眾開始關懷鄰家孩童,主動關切受虐兒童,進而通報。
 高雄市博愛國小教師林明道說,邱小妹事件發生後,高市出現幾件虐童案,學校都向社會局通報,社工人員也到校訪談並安置兒童,顯見此事件已喚起社會的警覺,對有家暴傾向的家長也產生警惕作用。臺中市惠文國小輔導主任許霞君表示,兒虐事件不斷傳出,邱小妹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值得家長省思。

★小朋友的話

古道熱腸 師生公認好幫手
 臺中市惠文國小的小朋友嚴珮容說:「從電視上看到邱小妹的新聞時,感到心痛又悲傷,為什麼大人不能用理智解決事情,要把氣出在孩子身上?」
  嚴珮容認為,爸爸媽媽可教導小朋友改進,不要打罵。邱小妹事件,就是家長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害得她小小年紀就離開人世。

▲top
★評審的話

王育敏(兒福聯盟執行長)
 邱小妹用生命撼動醫療體系,讓醫療界有了最深刻的反省,審慎檢視醫學倫理、轉診制度,邱小妹也喚起更多人重視兒虐與家暴問題。邱小妹以短短四年生命,凸顯出生命無限價值。

全國成(臺灣世展會社工處處長)
 邱小妹用短暫的生命,衝擊僵化、官僚的醫政體系,令人不捨。不過,邱小妹的犧牲,多少改善部分轉診責任制度,並懲處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療人員,她並沒有白白犧牲生命。

陳美君(家扶社工資源處主任)
 邱小妹人球案呈現成人世界既定的價值觀,及對於財富、金錢、地位的認知,都到了須深切反省的時候。不論是社會福利界、醫療界或行政體系,也須引以為警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