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生性平教育(100年12月16日) | |
●關懷視障生 文/古思 |
|
性別平等教育對一般生來說是重要的,對視障生也是一樣。臺北市啟明學校健教老師黃雪芳擁有多年性別教育的教學經驗,她表示,視障是感官的障礙,不是知能的障礙,學生具有理解事物的能力,只是很多事物沒看過、沒接觸過;教師的工作則是在於引導,擴展學生的經驗廣度。對視障生來說,理解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情境演練,以及聽覺、觸覺的輔助,這樣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性平教育上。 性平教育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前者關注於認識身體,包括自己的身體和異性的身體。黃雪芳說,教學過程必須搭配模型和人偶,並在人體模型中的重要部位綁上絲絨,製造特殊的觸感,加深學生的印象,藉此學習保護自己。同時可以利用媒體的聽覺優勢,讓學生聆聽影片。黃雪芳說,有時候教師還必須使用誇張、關鍵的字眼,如「陰莖在平時是軟軟的香蕉,勃起時會堅硬得像小黃瓜」,讓學生容易理解。 女生青春期面臨月經來潮該如何處理,也是課堂上教學的重點。黃雪芳說:「根據研究,全盲的女生由於沒有受到陽光刺激,影響荷爾蒙分泌,初經來得比較早,許多孩子心智都還不成熟,月經就來了,所以要及早讓學生明白生理上的改變。」尤其學生看不到,僅能靠觸覺判斷,所以在臺北市啟明學校,教師會特別關注月經來臨的女生,定時帶她們到廁所更換衛生棉,解決基本的生理需求。 在認識身體的同時,黃雪芳也教導學生分辨「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以及「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覺,防止性侵害或性騷擾的事件發生。特別是當有人碰觸到「絲絨地帶」,或是遇上不喜歡或不舒服的情形,就要勇敢的說「不」,做出適當的反應。「視障生的觸覺防衛系統較為敏感,通常都能區別他人是有意的觸碰或是無意的觸碰。」黃雪芳也會提醒學生,要隨身攜帶哨子保護自己,並在課堂上模擬遇到騷擾時要如何喊叫,以及逃跑的動線。 由於視障生看不到,常會做出一些不符社會規範的行為,不小心侵犯他人。例如弱視孩子喜歡一個人時,常會把臉湊近對方,希望能將對方看仔細,但是這樣的動作其實是不禮貌的。加上有的學生依賴心重,喜歡依附的親密感,到了高年級,還會撒嬌要老師抱抱或親親,這時就得教導他們,這是不合宜的動作,並約束這樣的行為。性騷擾與性侵害的課程,也會結合公民課,讓學生了解觸法的刑責。 一般人常以為性平教育是教導性器官的知識,然而,隱私、尊重和體諒才是性別教育的基本概念。黃雪芳說,國小高年級或國中以上的學生,要學習尊重和自己不同個性的同學,特別是要破除「娘娘腔」和「男人婆」的刻板印象。課堂上,黃雪芳不斷灌輸學生,「女生喜歡數學或運動,男生很溫柔,願意傾聽,都是很正常的現象。」黃雪芳也以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的例子,鼓勵孩子依照個性追尋夢想,不要被性別限制。 在教學上,黃雪芳一向不設限,時常借用報章雜誌上的案例或影片,教導學生認識「同性戀」、「變性人」等多元性別議題。一名國中生在看過《藍色大門》和《十七歲的天空》的電影後,就在課後心得中寫下:「同性戀或雙性戀等性取向的人,在心理上承受著社會異樣的眼光,我認為在多元的社會中,應該破除這種刻板印象,讓這些被壓抑的人們,有一天可以不必擔心別人的眼光,展現原本的個性。」 到了青春期,學習和異性相處也是重要的課題。黃雪芳表示,視障的孩子對待彼此,多半都有「同為天涯淪落人」的同理心,會互相關懷;而學生上了國中,難免會憧憬愛情,「視障生心中的帥哥美女,不是靠外貌判斷,而是靠聲音,聲音輕柔的男生、女生最受歡迎。」黃雪芳總是適時提點學生,在學生時期,應把同學當成兄弟姐妹,或是互相關懷的夥伴,把男女之情昇華成家人之間的情感。「我們不贊成男女學生私下相約,對於住校的學生,輔導員也會特別留意他們的相處情形。」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