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者的白手杖(100年8月26日) | |
●關懷視障生 文/黃國晏(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
|
「行動自主」是視障者重建尊嚴與自信心的首要關鍵。國際公認視障者專用識別手杖──白手杖,則是促成視障者達成「行動自主」,進而生活自立及獲得教育、工作等機會! 在視障者的定向行動裡,白手杖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對視障者而言,白手杖等於是手指的延伸,用來試探環境中的資訊,以作為行動的依據,不但可以減輕對明眼人的依賴,重建個人的獨立與自信,且摺疊式的白手杖攜帶相當方便,也比電子嚮導裝置來得經濟實惠。 通常白手杖有三大功用:探索、保護及身分識別作用。白手杖雖然是視障者戶外活動時應用最廣的輔具,使用上也有其限制,例如無法偵測到上半身的障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也易受風、雨、雜音的干擾。構造從上到下,依序可分為握柄部、杖身、杖端三大部分,每個部位材質各異,也各司其職。一般來說,白手杖長度依使用者的身高而定,標準長度從地面開始算起到使用者的心窩以上數公分;也就是說,白手杖應該要「量身訂做」。 手杖為什麼是白色的?這是基於安全性考量。通常手杖杖身部分貼有一層白色及紅色的反光貼紙,當視障者持手杖在夜間行走,路上行駛車輛的大燈照射到手杖,白色杖身會反光發亮,產生警示作用,好讓駕駛注意到前方有人,避免發生危險。 對有些視障者來說,要開口請別人協助會感到掙扎和困難,因為必須先承認自己看不到,沒辦法獨力完成仰賴視覺的各項工作;同時也害怕一旦開口,路人可能不願意幫忙,甚至冷漠的走開。在國外,「白手杖」代表對視障者的尊重,他人必須主動協助與禮讓;而各類型交通工具遇見「白手杖」時,也必須禮讓通行或減速慢行。 目前國內約有六萬多名視障人口,當我們看到手持白手杖的視障者時,主動關心與協助他們非常簡單,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提供了如何與視障朋友相處的行動語言「四字訣」,分別是: 1.問──詢問協助 主動詢問視障朋友是否需要協助? 2.拍──輕拍手背 視障朋友需要引導協助時,會以手背輕觸你的手背,然後將手輕扣在你的手肘部位,接受你的引導。 3.引──引導行進 引導視障朋友時,請約略在前方保持半步至一步距離,並讓視障者走在你的右後方。 4.報──報導路況 引導時,路況若有變化,例如:高低差、坑洞、障礙物等,應提前告知視障者,依其步伐大小為衡量,告知如何通過。遇有障礙物時,應幫助他以手觸摸邊緣,帶引低身通過。 每年十月十五日是「國際盲人節」,又稱「世界白杖日」。近年來國內也積極推展「白手杖愛盲行動」,目的除了引起大眾對於白手杖的注意,增進了解白手杖的意義外,也鼓勵視障朋友多使用白手杖。 當大家在校園或公共場所看見手持白手杖的人時,能記得「問、拍、引、報」四字訣,主動提供協助或禮讓視障朋友,共同建立一個友善的環境! 【白手杖的由來】 一次世界大戰後,因戰爭產生許多失明的軍人,法國首先倡導視障者使用手杖,由於成效顯著,便擴展到英美各國。一九三○年美國伊利諾州獅子會會長George A. Bonham發起白手杖活動,並主張制訂有關白手杖的法律。一九三一年國際獅子會會議決議白手杖成為視障者行動的輔具。一九四○年,胡佛博士(Dr. Richard Hoover)研發一套使用手杖的訓練計畫,稱為「胡佛技術」,白手杖也稱胡佛手杖。之後,世界各國相繼推動白手杖的使用。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