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科技輔具 協助聽語復健(100年3月11日) | |
●關懷聽障兒 文/王俊凱 |
|
聽覺障礙可依病變位置不同,區分為傳導性聽覺障礙、感音神經性聽覺障礙、中樞性聽覺障礙、混合性聽覺障礙。其中,感音神經性聽覺障礙通常在高頻部分的聽力會比低頻部分的差,因此低頻的母音通常聽得較清楚,高頻的子音則聽不清楚。這類型的聽覺障礙者,助聽器所能提供的協助有限,即使配戴助聽器,有些音仍聽不清楚。 一旦聽力有問題,就會造成構音上的障礙,影響後續語言發展。聽障者常因聽力問題,誤以為自己所聽到的音即為正確音,實際上發音錯誤的原因是他無法清晰的聽清楚每個音,所以沒辦法根據過往經驗進行判斷,而發出正確音。尤其對早療階段的孩子而言,大腦在發展過程中接收錯誤的聲音,持續模仿所聽到的錯誤音,便無法在大腦中建構正確的聲音經驗。 助聽器其實是小型擴音器,它將原先的聲音加以擴大,再利用聽障者的殘餘聽力,讓聲音可以傳送到大腦聽覺中樞,而感受到聲音。傳統助聽器是把音量放大,但無法在特定區域做調整,有些較小聲的摩擦音即使聲音放大,也無法達到理想的響度。 現在的可調頻式助聽器主要為保留低頻聲音,並放大部分的頻率波段,使聽障者可以聽到4,000至5,000赫茲的音,但有些摩擦音的頻率高達10,000赫茲,即使作了調頻仍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應用科技輔具協助聽語復健的方式,主要可從時間、壓頻、提高分貝、拆分音節等方式進行: 時間:將聲音拉長,讓訊息呈現更清楚。 壓頻:在電腦端運用各種技術壓低頻率,並使其儘可能不失真。 提高分貝:將部分清音提高分貝,使聲音放大,讓配戴助聽器的聽障者能感受到。 拆分音節:中文字裡每個方塊字都是單音節,有意義的語彙通常由雙音節、三音節組成,將中文字的音節一一拆分,並用緩慢方式念出,讓聽障兒能解析模仿。 聲音經過壓縮、移頻後,所聽到的音可能就不正確了,再經過助聽器處理後的音原先就已失真,加上現有的處理方式,常會讓聽障者忽略聲音中的重要訊息,以致構音問題遲遲無法改善。 聽障者在施以聽覺口語法、綜合溝通法等方法進行學習時,若能配合相關科技輔具的應用,積極進行後續聽語復健,相信能將聽障者的殘存聽力發揮到最大極限,並解決因聽不到而構音不好的根本問題。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