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無障礙校園環境(99年7月23日)
  文/梁明華
    「無障礙校園環境」指的是排除現存於校園中及其周圍對身心障礙者造成障礙的措施,透過有形部分,如學校建築物及設施設備等硬體的建置與改善,提供一個良好的無障礙學習環境,不僅適用於身心障礙學生,對於普通學生與一般人也是更安全、便利的環境。
 
  在無障礙校園的硬體設施方面,依據內政部(二○○八)「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中規定,學校應設立的無障礙設施有:室外通路、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入口、樓梯、廁所盥洗室、室內通路走廊、升降設備、停車空間等規畫項目。目前全國各級學校每年必須定期於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中,填報校園內的「無障礙設施現況調查資料」,深入了解校園內無障礙設施設置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規範。

  近年來,對於無障礙校園環境的重要措施,包括推動「改善無障礙校園環境補助原則」(教育部,二○○八),積極督促各級公(私)立學校規畫整體無障礙校園環境計畫,以及在特殊教育評鑑項目中增列「學校無障礙環境建構情形」的指標,使得受評學校對於無障礙校園環境越來越重視。
 
  儘管如此,校園中的無障礙環境落實現況受限於各種因素,仍有相關人員表示還有問題存在及改善的空間。例如:室外通道地面不平、人車不分道、通道引導不連貫,加上不同期興建的校舍在連結上因建築物水平不一,產生室內外通道高低差的問題等,難以讓校園環境達到「可及、可達、可進、可用」的整體規畫,造成肢體障礙學生在校園內活動受到阻礙。

  在現今強調「有教無類」和「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思潮中,建立無障礙環境不再只是特殊學校的責任,普通學校也要考量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及狀況,提供相關的無障礙環境設施、教學設備等服務,並審慎思考如何讓身心障礙學生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在學校中能夠享受應有的權益和義務,以達到「無障礙」的理想境界。

  建立無障礙校園環境的目的,在於增進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校中的行動及適應能力,藉由校園內的建築物、教學環境及設備、人文關懷等軟硬體設備的改革,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克服校園內有形及無形的障礙,讓他們能夠在最少限制的環境下,與一般學生享受學習的權益,發揮自我生命的價值。.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