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障礙鑑定新趨勢 RTI在特殊教育的應用(99年1月3日)
  文/梁明華
    美國《IDEA》修正法案(二○○四)中對於學習障礙的鑑定有重大改變,以往採「智力與成就間」顯著的差距作為學障鑑定的依據,修正後提出可採取「回應性介入反應」(response to intervention,簡稱RTI),作為替代的學習障礙鑑定方式,強調以科學驗證有效介入教學,防止只因智力與成就間的差距,即判定學生為學習障礙者。臺灣目前學習障礙的鑑定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程序,按照各縣市鑑輔會不同的辦法規定而辦理,容易出現因地而異的情況產生。

  RTI的主要推動精神,在於發現學生為學習障礙前,為學生先進行補救教學課程,避免因教學方式不當,或是課程內容而影響學生的學習,也藉此降低學習障礙學生的人數。但是,以目前學校資源班的服務學生狀況來看,除了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學生外,也包括有特教鑑輔會證明的學障學生,如果要再加入低成就學生,可能會影響資源班正式學生的特殊教育服務品質,陷入兩難情境。

  轉介前介入RTI的實施,並非只靠資源班教師執行,還要普通班教師、學校行政、家庭的支持才能有效推動。其主要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只是目前受限於經費及人力因素,資源班教師很難再抽出時間輔導低成就學生,此時就非常需要普通班老師協助,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如攜手計畫)等,才能幫助低成就學生解決學習問題。

  在實行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時,可透過有別於以往的教學方案,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問題進行教學,例如有寫字障礙的小朋友,可以先了解其寫字困擾的原因,是否因為手部肌肉動作控制力尚未發展完全;或因小朋友不喜歡機械式的抄寫而影響學習。因此,在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中,藉由不同教學方式或不同教學者的刺激,在欲提報學生為學習障礙者前,儘可能幫助他解決學習困擾,才是RTI努力的方向。

  在班級教學中,學生的程度有其差異性存在,但課程與教學有進度及考試的壓力,很難等到每個學生都學會了才進行到下一單元。如此一來,卻造成程度無法跟上大家的學生變成低成就學習者,到最後只好被鑑定成為學習障礙者。

  為了降低學障者的比例及增進特殊教育資源的妥善運用,如何將低成就學生在轉介為學障學生前,有效進行補救教學及多元學習,以增進學習成效,實在值得再三思考及探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