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協助特殊生紓解壓力(98年12月24日) | |
採訪/古思 | |
藝術教育和角色扮演,是特殊教育學生性別平等教育的兩大法寶。十一月中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與金門縣特教資源中心,舉辦了一場「特殊兒童性別平等教育與藝術治療」的研習活動,邀請臺灣兒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明慧與教師分享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設計的方法,並透過藝術治療,協助特殊孩子紓解情緒,勇於探索自我。 張明慧表示,智能障礙的孩子理解力弱,老師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性與性別知識。例如女生青春期面臨的月經問題,就可以在洋娃娃的褲子上黏貼衛生棉來教育學生,或是設計戲劇情境,讓學生玩「身體紅綠燈」的遊戲,認識身體的隱私部位。 「慢慢讓學生了解別人觸碰綠色部位和紅色部位會有什麼感覺,善意的觸碰是表達關心的方法,惡意的觸碰則可能造成性騷擾。」張明慧也表示,要讓孩子維護身體自主權,有時候摸頭、捏臉,也都是一種侵犯。「有時大人覺得這是善意表現,孩子卻感到不舒服,就要讓孩子不斷練習表示:『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讓孩子大聲說出心中的感覺,只要勇於開口,就該給予鼓勵和讚賞。如果孩子感受錯誤,或誤解別人好意,再試著與孩子溝通討論。」 不僅是保護自己,也必須讓學生分清楚人我界線,分辨哪些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干擾,「有時學生想表現善意,卻過度友善,讓其他人感到不舒服。」 張明慧也說,有時大人會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讓孩子玩不同玩具,導致小男生玩芭比娃娃會覺得娃娃身上有毒,或導致小女生愛打扮,呈現「應有的」女性樣子。但其實特殊孩子沒有性別刻板印象,是周遭人眼光造成他們的行為,「多元的觀點很重要,自己的喜好其實重於他人對自我的期待。」 張明慧也說,智能障礙的孩子無法和外界有正常的溝通,有時孩子有心事而不知如何開口或宣泄,心裡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就會透過自慰來紓解壓力。當壓力越大,自慰的頻率也就越來越高,這個時候,情緒管理就變得特別重要,藝術治療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紓解壓力的好方法。 「孩子能在畫畫、玩沙、捏黏土的過程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獲得心靈療癒的效果。」她也表示,每件孩子的作品都是珍貴的,創作的成品沒有好與壞的分別,重要的是過程。 張明慧強調,即使是特殊孩子,也有某些與眾不同的能力值得被看見,如果教師或家長用心協助,特殊孩子也可以發展得很出色。.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