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障礙程度設教學目標 融入各科教學 實際演練(97年12月21日)
  採訪/古思
    性別平等教育是各校近年關注的議題,對特殊教育學校來說也不例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杜正治與國立桃園啟智學校校長呂淑美,皆表示智能障礙學生認知能力較差,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性別平等教育顯得特別重要。

  杜正治說,特殊教育學生對性別沒有正確的觀念,普遍來說,和同學一起玩樂時比較沒有界線,常會出現碰觸對方或擁抱的行為,所以需要師長介入,建立學生性別的觀念,其中,要特別強調男女生不一樣的地方。

  他表示,輕度智障學生的認知能力雖然較弱,但對性教育的接受度不會輸給一般學生,所以可以融入普通班級學習。若是特殊學校的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則可從認識性別、了解不同性別的行為開始學起。

  杜正治強調,性別平等教育是很重要的,卻時常被家長忽略。「家長也多半希望學生長大後能接觸異性,甚至幫他們尋找結婚對象,如果忽視性別平等教育,對未來將有嚴重的影響。」

  「性別平等教育在以往不受重視,現在社會環境雖然開放,但在作法上還有許多值得探討。而性平教育屬於情意教育的一環,教學上不應只強調認知或行為,態度才是更重要的。」他鼓勵教師採用活潑、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可從報章雜誌或電視媒體中取材,再與學生討論,會比較符合他們的需要。」

  他也建議學生,應該要勇敢走出去,多接觸異性。「身心障礙者接觸到的朋友不多,大多都是同性,若能透過社交技巧的訓練擴展交友,彼此多接觸了解,互相學習成長,是正確的態度。」

  呂淑美也表示,許多學生不了解人與人間的分際,常會出現超乎禮儀規範的行為。「有些學生喜歡擁抱,從小習慣了擁抱父母,長大後看到喜歡的異性,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動作,但這樣的行為給人的觀感就不大好。」

  她進一步補充,由於學生和異性的互動生疏,所以學習正確的社交禮儀及自我保護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女生,容易被欺負、騷擾甚至侵害,學校更應該加強她們保護自己的概念。」

  在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中,雲林特殊學校設定了低、中、高階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從初階認識自我身體、成長的變化,中階學習性別平等及自我保護的概念,到高階的交友婚姻,都有一連串的學習計畫,以及大小團體的輔導。

  呂淑美也說,性平教育應融入在各科教學中。語文課時學習性平教育的相關詞語,生活教育課中利用角色扮演的遊戲學習自我保護,社區適應課中的工廠實習期間,實際練習與陌生人互動。

  課堂上,教師會加強學生自我保護的知能。「遇到壞人應該到超商求救,不要被金錢或食物誘惑,不要去隱密的地方,這些都要時時提醒學生,不然他們很快就忘記了。」呂淑美說。

  除了教育學生,學校也不忘為教師及家長充電,印製了性騷擾防治手冊,供家長、教師充實相關知能,並不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到校演講,向家長宣導孩子交友及婚姻的正確觀念。學校更走入社區,帶領學生從事社區服務,擴大學生接觸人群的機會,同時使社區民眾懷抱友善的態度,接納這群折翼的天使。.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