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融入性知識 教導智障生自我保護(97年7月7日) | |
文/古思 | |
六月中旬,嘉義縣傳出兩名輕度智能障礙的男子聯合性侵一名中度智障女子的事件,社會又增添一樁悲劇。這起新聞凸顯特殊學生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特別是心智障礙的學生該如何分辨什麼是合宜的舉止,不侵犯他人?他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學校的性別教育課程已成為當務之急。 國立桃園啟智學校輔導組長謝台生分享她的輔導經驗。她表示,身心障礙學生的性別教育講求實用性與功能性,最好在生活中融入性知識的概念。該校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每學期都會在課程中安插性教育的活動,並安排性侵害、性騷擾的防制課程,以及大團體、小團體輔導。 謝台生說,小團體輔導每週一次兩小時,每次和十五名學生對談,檢核學生的身心發展紀錄,學生若有狀況可隨時掌握。大團體輔導,則邀請校外人士或劇團演講表演。學校之前就曾安排桃園縣婦幼警察隊組織的「哈哈劇團」,向學生宣導家庭與性別教育。 此外,教師也會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兩性交往、身體界線、約會注意事項,以及如何因應性騷擾或性侵害的話題。「教師會利用動作,讓他們分辨什麼是合宜的舉止,如拍肩膀可能是友善的表現,但觸碰別人身體的隱私處就不應該。」 謝台生說,教師也會以圖片輔助教學,畫出脫光光的人體,標明胸部、生殖器這類嚴禁被人觸碰的隱私部位,讓學生更容易了解。 智能障礙學生雖然心智年齡不足,生理的發展卻與常人無異,也會面臨到青春期、兩性相處及交往的問題。但他們判斷力較弱,容易受電視影響或同儕起鬨,而有不合宜的舉止,老師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輔導。謝台生進一步指出,兩性交往應有漸進的過程,先是團體活動再到固定的男女朋友,交往一定要遠離危險的情境。 謝台生提出一個重要的防暴口訣:「STOP」,讓學生了解應有的約會態度。其中S代表Security(安全),T代表Time(時間),O是Occasion(場所),P則是Person(人物)。「約會時一定要留意自身安全,並在適當的時間,太晚就不適合。約會的場所最好明亮、公開,對象也要是正派的人。」 國立和美實驗學校校長林怡慧也分享她的經驗。她說,學校以肢體障礙學生為主,對他們來說,生命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最好採用「融入式」教學,藉由活動引導。「學生較難理解理論的部分,所以老師會將性別觀念、性教育的議題,融入健康或體育科目中。」 林怡慧表示,該校學生年齡跨距大,包括國小、國中到高職,不同階段接受的性別教育也不相同。「國小男女生界線沒那麼清楚,有時男女生會打鬧,或男生欺負女生,主要讓他們知道異性如何和睦相處。國中階段以認識兩性心理的不同為主;高中階段觸碰到男女交往的問題,學校會安排演講,教導他們合宜的約會舉止,並學習如何保護自己。」 「身心障礙者對愛的需求比一般人大,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傷痛的感覺也更強烈。」林怡慧也說,許多學生因不便外出,而利用網路交友,有時太過投入,卻遭到欺騙。所以學校也會安排這類課程,並在學生分手時進行情緒輔導。 針對智能障礙學生的性教育,林怡慧指出,應有明確的動作示範,訓練他們合宜的行為,包括正確的人際相處距離、人體的界線等。「要明白清楚的告訴他們,摸別人身體就是不對。」 「有時智障者犯下性侵案例,往往牽涉到複雜的因素。」她曾接觸一個特殊個案,智障的妹妹曾被哥哥性侵,妹妹也以類似的行為對待同學。「一般孩子受到侵害會說出來,但很多智障者被性侵講不出來。遇到這種特殊的案例,學校應多了解學生背景,很多時候學生的行為是透過模仿而來。」林怡慧說,智障者的認知能力較差,性別教育應該更直接,例如透過影片,讓他知道犯下不當行為的後果。她也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很多時候忽視家庭教育,將引發不可挽回的悲劇。 林怡慧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是一般學校普遍推廣的議題,但國內較少關注身心障礙學生的性別教育。她強調,特教生需要更多元的學習方式,並期待更多實務界及學界的專家學者投入這個領域。 .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