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性別平等教育 從同儕互動中體驗學習(96年6月10日) | |
文/陶瑜 | |
筆者在過去的帶班經驗,遇過不少高年級心智障礙學生,與同學相處時常單純的認為肢體碰觸即代表喜歡,對於他人的不理不睬,則會感到困惑和氣憤;如果同學出現羞赧或迴避反應,他們也可能誤解對方意思,甚至感到我追你躲十分有趣,因此,不明就裡被同儕貼上「色狼」、「變態」等標籤。 針對上述現象,「性騷擾」、「性侵害」等文字或口語宣導防治效果有限,教師及父母可透過生活中的實際互動適時指導孩子,或藉由下列策略輔助教學: 一、體驗遊戲 1.停看聽:參與遊戲的每個學生必須先說出自己認為和別人應保持多遠距離,才不會覺得被侵犯,藉此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空間的界域,及班級中同儕對肢體接觸的容忍度。接著,一個學生扮鬼,其他學生可自由走動讓鬼捉,當鬼太過靠近某個學生,該生須喊:「停!」同時指定另一個學生請鬼「看」,鬼便要去捉被指定的學生。過程中提醒學生不能觸碰到他人身體,違反規則或被鬼捉到的學生即變鬼。 2.幸福家庭:教師可指派不同類型的小組任務,如作業收發、栽種照顧植物、公用物品採購等,再請學生分工合作完成(每組人數不限,但須包含男女學生)。 二、分組討論 親師可借用校內常發生的兩性相處議題與新聞實例作為題材,設計成情境故事,鼓勵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包含男女主角或旁觀者等不同的角色類型),然後藉由小組討論,請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並說明選擇此策略的原因。 例如,「遇到陌生人示好,如何回應才是有禮貌和安全的?」「當別人嘲笑或批評你的身材、容貌時,該怎麼辦?」「若同學出現不禮貌的舉止卻又屢勸不聽,該怎麼辦?」「對於娘娘腔的男生或男人婆的女生,是否要糾正他們的行為?」「校園中,男生、女生有哪些地方不可以去?」……教導學生依照場所環境和溝通對象的親疏遠近,溝通表達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若同學有不合宜的行為,切忌私下議論紛紛,應加以提醒,協助同學改進,或儘快告知教師,讓其明確了解該行為已造成他人困擾,而非一味閃避,以避免傷害他人自尊心或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三、生活實踐 特殊生的性別教育最怕淪為紙上談兵,父母及教師宜引導孩子在觀察中摸索學習,再依照孩子的認知程度和個別需求,調整其遇到突發狀況時的因應策略。 如教室內的坐位安排,可男女同組或併坐;即便是在同性同學面前,公共場合也不可穿脫衣物,或使用不雅言詞開玩笑;上廁所應排隊,無人排隊應先敲門;打掃時可請男生幫忙掃女廁或女生幫忙掃男廁;女生若逢經期無法參與游泳課,因屬自然健康的生理現象,無論男女同學均可代為請假說明。 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後,教師也可舉辦禮儀楷模選拔,請同學提名並列舉事實,再針對被提名學生予以公開表揚,藉機引導特殊生明白除了消極的保護自己,還應積極的尊重、體貼他人,在學校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作為未來異性間正向友誼的發展基礎。. |
|
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