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教育融入生活課程(96年4月15日)
  文/王麗琴
    長期以來,身心障礙學生的性別平等教育一直為社會團體、學校師長及父母所忽略。有鑑於此,近年來筆者將性教育、性別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學校生活課程,期盼藉由家長及師長的引導、同儕間的討論,讓智能障礙學生正確的了解自己的身體、生理構造等衛生常識,培養兩性男女學生合宜的性別意識及認同。

  針對家庭性教育部分,筆者會與智能障礙學生的家長分享育兒經。例如從小我們家即有共同沐浴及泡湯習慣,小女三四歲時,已注意到父母及哥哥的身體構造不一樣,常常好奇的詢問,為她種下性別教育的第一顆種子。再長大些,全家到圖書館借書時,小女會主動翻閱有關嬰兒和懷孕媽媽的相關圖書,藉由圖文並茂的身體圖畫和男女有別的性教育常識,慢慢了解到兩性間的不同。

  與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主要在於建立家庭性教育是孩子接觸性教育第一個場所,理論上也是最安全場所。當孩子對兩性教育有充分了解,也會自然而然的接納自我與尊重他人。因此,家長應有正確的觀念與適宜的教養態度,不論是智能障礙或一般的孩子,都應堅持「從小教起,永不嫌早」的理念。

  在學校課程部分,除一般性教育知識的傳授外,宜將兩性平等教育融入生活教育課程中,可以運用圖文並茂的繪本導讀及簡易的學習單設計,引領智能障礙學生接觸兩性平等教育課題。

  一、引導學生關心自己的身體

  以「我」的主題教學出發,從認識「我們的身體」開始,了解「生命的起源」。教師可藉由媽媽懷孕過程圖片、胎兒成長圖片,或安排學生參觀婦產科醫院,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奇蹟與可貴,進而珍惜生命。

  學習單:「媽媽從懷孕到生產過程圖卡的先後順序排列」。

  二、探討男生女生大不同

  市面上有許多有關兩性教育的繪本,例如《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提利(米奇巴克出版)、《奧利佛是個娘娘腔》/湯米.狄咆勒(三之三文化出版),可採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兩性話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了解兩性的身心成長與發育,並討論如何尊重他人的身心差異,學會如何和異性交往等。

  學習單:「指出男生(女生)生殖器官至少三種及其功用」。

  三、我們都是好朋友

  以繪本《我討厭女生》/維多利亞.法契妮、《我討厭男生》/維多利亞.法契妮(喬福圖書)為課程題材,請學生說說自己對同儕兩性相處的經驗談,以及家中父母日常生活互動方式,作為兩性相處共同成長的實例。

  學習單:「我喜歡和誰交朋友?為什麼?」

  最後,在教學活動當中,建議加入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生活題材,例如《灰王子》/巴貝柯爾(格林出版)、《頑皮公主不出嫁》/巴貝柯爾(格林出版)、《紙袋公主》/羅伯特.謬斯克(遠流出版),導正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刻板價值觀。

  當孩子學會關心自己與他人後,相信孩子懵懂的心房已種下正確性別平等教育的良善種子。.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