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無礙 跨越障礙(95年11月26日)
  吳浚碩(國小教師)
    性別平等教育是藉由教育歷程使得個人、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都能夠對異性給予包容與接納。從了解性別相關知識,培養尊重異性的態度,進而內化形成兩性平等的信念與態度,以建構兩性共存共榮、和諧發展的多元文化社會。

  身心障礙學生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與付出,茲分享個人淺見如下:

  一、營造校園兩性「無障礙」空間

  性別平等教育要能順利推行,要由師資、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著手。例如在師資培育及在職進修方面,廣開性別教育課程及相關研習,以協助教師重新建構性別社會化的教學經驗。在教材教法方面,實施方式應力求多樣化、趣味化,並結合流行素材與媒體,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聯結,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的身教、言教與學校的境教與制教,更是營造校園兩性「無障礙」空間的關鍵。

 二、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中

  國民小學現階段僅規定每年須有四小時的性侵害防治課程,且性侵害防治課程,僅屬性別平等教育的一部分,無法涵蓋所有內容。蓋性別平等教育乃一門科際整合的學科,必須以一個統整性的教學策略來進行,而非單獨設科。

  建議將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實施融入正式課程當中,透過正式的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兩性觀念。使學生重新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加以定位。而在學習議題方面,應從不同學科、時事、地區性實例,以及學生經驗中吸取補充概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從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達成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

  三、配合學生身心發展因材施教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應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材的編選應取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並以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來呈現,以符應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需求。

  此外,應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循序漸進,不可躁進,並可針對其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四、以家庭為實施核心

  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應以家庭為核心,逐漸推行至學校、社區、社會,再擴大至國家,形成一個以家庭為實施核心的同心圓。藉由家庭、學校與社會三管齊下,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性別平等教育的目標。

  唯有跨越性別的界限與分野,才能以理性、對等的角度看待兩性差異。此外,培養身心障礙學生與異性和平共處的能力,去除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迷思,肯定自己並尊重異性,也是未來學校性別平等教育所要努力的方向。
.
  回上一頁